为 ;②改进装置的优点 (写一条即可)。 (2)实验二:①两套装置中作用相当的仪器:漏斗与 (填“b”“c”或“d”); ②装置改进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双选)。 A. 同样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 冰块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 C. 比原装置得到的蒸馏水更纯
D. 利用太阳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作代替品可户外自制饮水用
【答案】(1)①长颈漏斗 CaCO3+2HCl=H2O+CaCl2+CO2↑ ②控制反应速率(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2)①c ②AD
解析 (1)①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其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O2↑+H2O+CaCl2;②原装置中的长颈漏斗只能随时添加液体,改进装置后,可以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
(2)①漏斗中的冰块可以使水蒸气冷凝,原装置中是用冷凝管使水蒸气冷凝,所以漏斗相当于原装置中的c;②原装置和改进装置都能使水进行蒸馏,达到降低水硬度的目的;冰块是水的固态,水为液态,所以不能说性质完全相同;通过蒸馏得到的水几乎为纯水;水在阳光下蒸发,遇冷液化形成液态水,达到蒸馏的效果,所以可以利用太阳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代替品在户外自制饮水用。 20.(2024·北京)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能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1)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2)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能证明木炭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的现象
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2.(2024·北京)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
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aOH溶液 (2)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无气体产生 (3)NaHCO3+HCl=NaCl+CO2↑+H2O
【解析】(1)由图2可知,推入液体后容器中压强减小,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被吸收,氢氧化
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减小,因此,先推入的溶液是NaOH溶液。
(2)向碳酸钠溶液加入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该反应无气体产生,容器中压强保持不变,所以,图2中bc段表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
(3)图2中cd段压强迅速变大,原因是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由于生成二氧化碳速度很快,所以,容器中压强迅速增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
28.(2024·山西)小红和小明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块状大理石放入试管内的基本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杯中溶液变红,他们分析废液呈酸性的一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集气瓶 (2)先将试管横放,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口,再将试管缓慢竖立起
来,使大理石缓慢滑落到试管底部 (3)CaCO3+2HCl=CaCl2+H2O+CO2↑ (4)盐酸过量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或大理石中的杂质与盐酸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或大理石中含有酸性杂质(合理即可)
【解析】(2)取用块状固体,要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缓慢竖立起来,使大理石缓慢滑落到试管底部。
(4)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钙为中性,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石蕊试液变红,说明溶液呈酸性,则可能盐酸过量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或大理石中的杂质与盐酸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或大理石中含有酸性杂质(合理即可)。 32.(2024·邵阳)结合下图信息,回答问题(①~⑦为装置序号,a~d为导管口编号)。
(1)装置①中甲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下同),通常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
(3)在检验CO2气体时,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
(4)实验室若用装置②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将上述②⑥⑦装置进行组装,则可以测定产生氧气的体积,那么该组合装置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 → →b(填导管口编号)。
【答案】(1)酒精灯 (2)② ④ (3)CO2?Ca(OH)2?CaCO3??H2O (4)
2H2O2?2H2O?O2? d c
【解析】(2)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体和液体混合,
不需加热,发生装置选择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选择④。
MnO2(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化
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4)实验室若用装置②作为制取氧气,应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用②⑥⑦装置进行组装,测定产生氧气的体积,通过排水
法收集氧气,并通过排到量筒中水的体积得收集氧气的体积,所以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d→c→b。
28.(2024·湘潭)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MnO2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移出水面后应__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可利用装置F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其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G装置来去除CO中混有的少量CO2,则该装置中最好加入下列哪种试剂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混合气体应从__________(填“M”或“N”)端导管口进入。
A.浓硫酸 B.紫色石蕊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 【答案】(1)酒精灯 (2)A 2KMnO4K2MnO4+MnO2+O2↑ 正放 (3)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Ca(OH)2+CO2===CaCO3↓+H2O (4)C M
【解析】(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应采用固固加热型装置,故选用A装置;反应物为高锰酸钾,生成物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MnO2+O2↑;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应正放。
(3)装置F中是澄清的石灰水,与CO2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
浑浊;反应物为Ca(OH)2
和CO2,生成物是CaCO3和H2O,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CO2呈酸性,所以应选用碱性试剂除去,且该试剂不能与CO反应,浓硫酸、紫色石蕊
溶液均不与CO2反应,
故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为保证杂质气体被完全吸收,混合气体应遵循“长进短出”的原则,即从M端进入,N端出。
20.(2024·西宁)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f
A B C D E (1)写出仪器f的名称: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C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方法为 .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
(4)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有:①在试管中加入药品并固定好装置;②把导管移出水面;③点燃酒精灯加热,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④熄灭酒精灯;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则以上步骤正确顺序为 (填序号)。
【答案】(1)长颈漏斗 (2)CaCO3+2HCl===CaCl2+CO2↑+H2O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MnO2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3)①2KClO3=====△2KCl+3O2↑ 分解反应 AC或AE (4)⑤①③②④
【解析】(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用C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MnO2(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②分解反应,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AC或AE。
(4)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有:①在试管中加入药品并固定好装置;以上步骤正确顺序为②把导管移出水面;③点燃酒精灯加热,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④熄灭酒精灯;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①③②④。 17.(2024·淮安)U型管是常见的化学仪器,在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