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亚低温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及s-Fas的影
响1)
周 燕,程冉冉,李 焰,张志涛
【摘 要】摘要:[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ICP)及可溶性Fas(s-Fas)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治疗组(HT组)和常温对照组(NT组),各20例,NT组在常温36.5℃~37.5℃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直肠温度33.0℃~34.0℃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1d~5d。[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ICP及s-F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降低ICP和S-Fas水平。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12(026)023 【总页数】2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局部亚低温治疗;颅内压;s-Fas水平
重型颅脑损伤(STBI)是创伤外科中一种严重损伤,常由于交通伤、坠落伤、砸压伤等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伤残率和病死率高,病死率达50%[1]。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局部亚低温措施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颅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同时作用,局部亚低温能同时降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发生,对继发性颅脑损伤起到重要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实验入选病例40例,均来自2011年1月1日—2011年10
月31日神经外科收治的STBI病人。入选标准:①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②年龄15岁~65岁;③受伤至入院时间在12h以内;④未合并颅外其他脏器严重损伤,无低氧血症[PaO2≥80mmHg(1mmHg=0.133kPa)],无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将入选的STBI病人按入院先后次序排序,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T)和局部亚低温治疗组(HT)两组,NT组在常温36.5℃~37.5℃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直肠温度维持在33.0℃~34.0℃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NT组20例病人,男12例,女8例,年龄18岁~65岁(36.4岁±14.2岁),入院时GCS评分3分~8分(5.6分±1.7分)。HT组20例病人,男14例,女6例,年龄17岁~64岁(37.5岁±13.5岁),入院时GCS评分3分~8分(5.4分±1.5分)。NT组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8例。HT组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10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2 常规治疗 所有病人均行脑室内置管、脑室外引流颅内压(ICP)监测术,持续监测颅内压。两组病人入院后常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维持全身营养所需及水和电解质平衡;根据颅内压监测情况给予脱水药物;根据病人是否有躁动、肌颤给予一定量的镇静剂,如安定、咪达唑仑、杜氟合剂等。
1.2.3 局部亚低温治疗 HT组20例病人行局部亚低温治疗。头部使用医用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发,专利号:2004 2 00186924),将低温探头贴敷在病人头部,设定低温探头的温度为6℃,同时配合使用冰囊,放在腋下、腹股沟、腘窝处,足底置恒温热水袋,将直肠温度控制在33.0℃~34.0℃,治疗时间为1d~5d。当ICP降至正常24h后开始
复温,调高控温毯温度,使病人直肠温度12h左右升至36.5℃~37.0℃。复温不可过快,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4 可溶性 Fas(s-Fas)测定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s-Fas ELISA试剂盒是由上海天呈公司提供的进口原装试剂盒。
1.2.5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人预后;②比较病人治疗前及治疗24h内、伤后第3天、伤后第5天ICP;③比较两组病人伤后第1天~第5天的s-Fas水平。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PSS13.0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预后比较(见表1)
2.2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ICP比较(见表2)
2.3 两组病人伤后不同时间s-Fas定量分析(见表3)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急、伤情重、变化快,且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紊乱,病死率较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因分析显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病例达23%[2]。伤后2h为抢救病人的“黄金时机[3]”。
3.1 局部亚低温对预后的影响 本次研究显示,局部亚低温治疗的20例病人中,预后良好9例,死亡4例,持续植物状态1例,而常温对照组4例预后良好,持续植物状态2例,死亡6例。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局部亚低温将影响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预后[4]。
3.2 局部亚低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s-Fas是检测神经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