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蒋智伟
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7期
[摘 要]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旧采用传统粗放型模式,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综合生产能力低,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生态意识较差、技术不完善等问题,据此提出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7-33-2
我国农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普遍出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生产和管理水平不高,高投入、高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污染、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而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集约化管理,吸取传统农业中的经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与环境、减少浪费,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显著,具体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农业发展示范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生态县开始试点,扩大到生态市,然后进行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逐渐成功建设数个生态县和生态市。第二,原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技术种类使用少,新的生态农业探索出了更多的发展模式,技术更加丰富、先进、适用[1]。第三,为了配合新的发展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原有的政策得到了相应的调整,更好地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2]。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意识淡薄,缺乏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收成主要取决于天气,这就造就了农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只想采用立即能获得效益的农业技术,而那些绿色环保的农业技术反而被丢弃。而且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比较关注短期利益,为了增加产量,忽视了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和忽视环境保护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2.2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效益低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效益比较低,这与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规划不完善、执法管理不到位等有很大关系。第一,目前我国仍没有一部法律、法规对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确切要求。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仅凭一个指导性方向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现有的政策法规执行效果不佳,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论证的有效性还不够,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兼顾各种要素,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第三,我国农业执法由多个部门和多个层级机构管理,因而存在执法职能交叉或重叠问题,呈现管理混乱、执法主体不明确的局面。另外,一些生态农业执法工作内容并没有纳入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有待完善[4]。 2.3 投入资金不足,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
从生态农业标准的制定,到生态农业的宣传,再到生态农业具体措施的落实,整个长周期均需要提供宣传、技术、人力、管理等要素,哪个环节都需要资金。从宣传上来说,发放宣传资料,给农民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培训新技术,这些都需要资金。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而惜贷,农民有了农业知识和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时会出现贷款难题。农业企业等组织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同样面临着资金的制约。 2.4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时间、人才来不断开发和创新技术。农业科技部门对基础设施投入有限,设施更新缓慢,科研设备老化甚至失去功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新技术进程缓慢。在一些农业关键技术上攻关力度不够,科技创新水平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均需要提升,生产效益达不到预期。 3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1 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政府各部门要把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来开展。在农户聚集的地方,使用各种传播工具,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讲解国家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方针,让官员和民众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完善法律法规,制订合适的规划,协调各部门利益
生态农业的发展涉及政府、农户、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产习惯等因素。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尽快进行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5]。根据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生态农业的发展。其次,依据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制订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以此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6]。最后,政府需优化农业管理制度,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 增加生态农业投入与加强保障
政府不仅要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还要拓宽投资渠道,吸引来自社会、集体、企业的资金,引导投入生态农业建设中[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多方的资金支持,还需建立保障体系,政府可以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实施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 3.4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培育科技人才,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体系,努力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水平。同时,要在农村多开展生态农业知识讲座和农业技术培训活动,普及生态农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态意识[8]。此外,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放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标准,让更多的农业人才研发出更多的新技术,提高生态农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5):167-171.
[2]于法稳.生态农业: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J].企业经济,2016(4):22-25.
[3]任凤琴,林美卿.生态农业发展的荆棘与路径[J].社科纵横,2016(3):59-64. [4]张一鸣.生态农业法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27-33.
[5]任春英.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5(12):6-8. [6]胡彭鹏.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7.
[7]陈德军,陈家秀.贵阳市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实践与探索[J].长江蔬菜,2013(8):65-69. [8]任春英.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