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管理者的自我成长之路
一、技术型管理者的基础知识
1.优秀专才转化为管理精英的五个背景
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由
于在企业中长期熏陶,有着良好专业背景的技术专才会与企业达成一种共识——认同企业的理念和文化。所以,这些优秀专才就会很自然地成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第二梯队”。
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会不断扩大,从一个厂到多个厂,
从一元化经营到多元化经营,从企业化经营到集团化经营??这种不断扩充的结果之一,就是促使企业要从内部培养人才后备力量。
需求多元化、技术多元化企业面对的是多元化需求的市场,最初企业常常以生产市
场竞争激烈的产品为主,随着企业发展就要不断寻找新的客户需求,并提供他们所需的新产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红海”走向“蓝海”的过程。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相应就会产生技术的多元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极强的掌握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技术含量的增加当前,我国正从传统的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研发强国迈进,整体
技术水准正在不断地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也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
技优则管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着技术强国的大环境和快速发展的挑战,许多优秀专
才会非常自然地进入管理团队。一方面,许多企业会给优秀技术人才架设一条从技术到管理的晋升跑道;另一方面,掌握企业核心专利和关键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事实上已经运用自身的技术和知识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发展,这种影响力的发挥也是一种管理。因此,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学而优则仕”一样,对于企业中的优秀专才而言,“技优则管”是其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
2.专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七个不同特质
从优秀专才到管理精英,是一个从一枝独秀到满园皆春的过程,也是一个扬弃和挑战的历练之旅。优秀专才尽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进入管理层后,工作的出发点、目标和视角等都会大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优秀专才必须要发挥优势,克服短板,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专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不同特质 专业人员 完成任务 细致缜密 管理者 带领团队 抓大放小 1
非黑即白 针对任务 关心过程 专业技术 收敛思维 非黑非白 针对目标 以终为始 管理艺术 发散思维 完成任务 VS 带领团队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是独自完成某项任务;管理者的工作目标则是带领团队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对各方面的细节有着非常深入细致的了解。
细致缜密 VS 抓大放小一般来说,专业技术人员的思维是细致缜密的,当其进入管
理层成为管理者后,则需要学会抓住工作的关键,懂得抓大放小。
非黑即白 VS 非黑非白专业人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常常需要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案,其思维方式是“非黑即白”;管理者则要面对许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灵活制定各种方案,不存在唯一正确的问题解决之道,可以说是“非黑非白”。
针对任务 VS 针对目标专业人员在工作时,针对的是某项具体任务;管理者则是针
对一个需要达成的目标,以目标作为所有工作的最终牵引。
关心过程 VS 以终为始由于专业人员针对的是工作任务,所以他更多的是关心任务
完成的过程;管理者针对的是工作目标,所以他的工作方式是以终为始,即所有工作都要朝着最终目标努力。
专业技术 VS 管理艺术专业人员在工作中是一种专业技术思维,这种思维是量化
的、刻板的,追求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案;管理者则要运用各种管理艺术管理团队成员,并随时准备应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收敛思维 VS 发散思维专业人员看待问题时,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存在的问题,需要
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路径,其思维方式是收敛性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工作目标,需要灵活运用不同手段,寻找不同路径达成这个目标,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
3.阻碍技术型管理者角色转换的四大思维模式
在长期工作中,技术专才形成的一些思维模式会导致其产生心智障碍,阻碍其完成向管理者角色的转变。这些思维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追求完美、重技术轻管理、亲力亲为和强将手下无弱兵。
追求完美技术专才在向管理者转换的过程中,经常会过度关注技术细节,追求完美,
最后却舍本逐末,忽视了目标。正如人们所说,比“好”还好的是“更好”,“更好”的敌人则是“最好”。过于追求完美,过度关注细节,有时就像强行给断臂维纳斯安上胳膊一样,结果会适得其反。
重技术轻管理许多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关注企业出现的管理问题和现象时,经常
2
会不自觉地向技术层面转移。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技术是其专长所在,所以会习惯性地运用技术思维看待管理上的问题;二是因为管理非其所长,所以会刻意回避管理上的问题,希望用技术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实际上,这种重技术、轻管理,把管理问题引向技术层面的做法,往往解决不了管理问题。例如:某些“豆腐渣”工程,并不是因为使用了伪劣建筑材料或是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它是“献礼工程”、“条子工程”、“面子工程”,蕴含着许多管理不科学的因素。从微观上说,当我们从品质角度分析某一产品的标准作业流程时,往往会发现其中80%的因素是管理因素,例如是否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是否顺畅,工期安排是否合理等。
亲力亲为许多技术型管理者习惯亲力亲为,大包大揽下属的工作任务,不会或者不
愿意授权。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自己的技术能力由于过于封闭而无法提升,下属也得不到锻炼和成长。
强将手下无弱兵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然而,许多时候,如果技术型管理者在
下属面前表现得过于强势,反而会弱化部属的能力。如果管理者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强,部属很容易形成两种消极心态:一是凡事都向管理者请示,自己不进行任何思考;二是觉得“大树底下好乘凉”,凡事都依赖上司,自己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4.技术型管理者要发扬的优势
技术型管理者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思维模式上有一些缺失和不足,同时也有着许多优势。因此,技术型管理者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自身的短板。
缜密思维缜密思维是技术型管理者的思维特点,这有助于管理者细致地做好各项工
作准备,从而达成团队目标。但是,缜密思维的缺陷是容易因为过于注重准备环节而贻误战机,对此必须加以克服。
技术专长具备技术专长的管理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将技术传授给部下,带出高
水准的团队。但是,要避免唯我独尊,认为自己比谁都强,从而忽视部下的意见,忽略团队成员的群策群力。
追求细节在精细化管理中,追求细节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尤其是在当前国内许多企业仍是粗放型经营的背景下,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技术型管理者要避免因为满足于对细节和过程的关注,反而忘记了目标和结果的确认,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用数据说话注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是技术型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优势。当前,国内
许多企业不懂得如何用量化手段衡量公司的业绩,技术型人才进入管理层后,要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尊重规则,制定出科学具体的流程、制度和表单,从而将企业管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但是,要避免因此而影响决策的速度和时机,不要因为寻找唯一正确的方案而模糊了焦点和目标。
二、企业管理路线图
3
企业管理有自身的路线图,通过了解这一路线图,我们能够对企业管理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
1.企业成长的四个阶段
原料的竞争企业刚刚成立时,创业者通常是先找到了一个好的项目,于是就怀着极
大的决心和热情去经营企业。此时,对各类生产资源的占有是经营者最直接的目标,这一阶段的竞争是原料的竞争。
资本的竞争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经营者就希望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本,扩大企业的
规模,变成一个企业集团。这一阶段企业追求的是规模,表现为资本的竞争,以此获取更多的资本附加值。
技术的竞争企业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以获取其
他竞争者不具备的技术优势,生产出他人难以模仿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阶段是技术的竞争,获取的是技术附加值。
品牌的竞争企业发展到最高阶段,是一种品牌化的经营。众所周知,产品有自己的
生命周期,品牌则没有生命周期,是永续经营。所以说,品牌有着更高的含金量,做到品牌经营就能够引领行业的游戏规则,这就要求企业团队合力将公司产品打造成国内名牌甚至是国际名牌。这一阶段的竞争追求的是智力附加值,是一种品牌的竞争。
2.从优秀专才走向管理的三层境界
在一位优秀的技术专才成长为团队管理者的过程中,通常要经历三层境界:负责个人业绩,负责团队业绩,负责组织业绩。
表2 优秀专才走向管理的三层境界
境界层次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职责内容 独自完成某项工作任务 关注对象 关注任务,强调个人业绩 率领团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 关注成员,强调团队业绩 管理组织达成组织经营目标 关注组织,强调组织业绩 负责个人业绩优秀专才通常是为了某项任务的达成而工作,关注的是做好自身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强调的是个人的业绩,这是优秀专才走向管理的第一层境界。
负责团队业绩当优秀专才成长为团队领导者的时候,团队每个成员的业绩之和就成为他的业绩,所以在这一境界,他所关注和强调的是团队的业绩。
负责组织业绩优秀专才走向管理的第三层境界,是在一个现代化的组织中,管理者运用自己的职务和知识,将自身的影响力渗透到企业经营中,为企业带来新变化,实现资产增值,达成经营绩效。此时,管理者关注的是组织的绩效、组织的兴衰,强调的是组织的业绩。
3.企业管理的四个功能
企业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功能,通过这四个功能,最终确保组织
4
目标的实现。如图1所示:
计划所谓计划,就是从愿景到战略,从战略到年度目标,再从年度目标分解到每个
部门/每个岗位的过程。同时,在计划层层分解的过程中,要做好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的协调。
组织 所谓组织,就是对企业资源的分配和整合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确定做什
么、谁来做、怎么做。通过组织,企业可以明确工作任务、员工职责和工作方案。
领导所谓领导,就是对人的引领和指导,主要包括对工作的指导,对员工的激励,
以及对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各种冲突的解决。
控制所谓控制,就是在达成业绩和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和掌控这一过程,并对
整个过程中的问题点加以修正。
上述四个功能,在企业高层决策层、中层管理层和基层执行层中的重点各不相同,高层决策层主要是计划和组织功能,中层管理层主要是领导和组织功能,执行层更多的是发挥领导功能。
4.企业管理提升的三层次
基础管理建构执行力
基础管理包括四部分,分别是流程的再造、组织的点评、制度的严谨和标准的执行。 流程的再造。流程化的管理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了顺畅的流程,在流程的各个部门和节点确定各项责任,自然就会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否则,只有零散的制度,没有好的流程,制度就会难以执行,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组织的点评。在流程的运行中,根据各个环节的职责任务,就会出现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在流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
制度的严谨。在流程的转换中,会产生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各个部门在流程中和各个节点处的工作职责和规范。
标准的执行。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制度的严谨和具体化,应当制订相应的流转表单,以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流程、组织、制度、表单,这四者作为基础性管理的四个要素,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缺一不可。基础性管理是企业建构执行力的基础,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蹲马步”,只有这项基本功扎实了,企业管理才能向更高层次前进。
目标制定与计划执行
基础性管理做好以后,可以进而实施目标化管理。首先,企业从上到下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然后通过层层分解,让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明确各自的目标,再通过这个目标分解的计划去执行目标。
绩效考核与绩效改善
企业制定好目标和计划以后,为了确保计划执行,需要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