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植物措施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施工结束后,将在项目建设区内除建筑物及硬化路面、停车场以外的土地表面进行园林式景观绿化和美化,绿化面积10352.4 m2。沿道路种植行道树;建筑物周边、休闲庭院等绿地区植草皮,种植景观树,铺设园路;数码广场处铺草坪,中间镶嵌花圃,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生产生活环境。绿化设计已纳入主体工程设计,该措施也属于水保工程,本方案也将其纳入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
由于可研阶段主体工程未对绿化区的景观绿化、美化布局进行规划,故本水保方案报告仅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推荐树(草)种及其工程量,以达到园林式绿化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根据工程区实际情况和植物措施设计原则,项目区绿化采取乔灌木结合草本、花卉的方式,树种主要选择东湖开发区已广泛种植的园林绿化树种和乡土绿化树种,行道树选择独干女贞、樟树等,共300 株;绿化区和建筑物周边的景观树种选择樟树、栾树、广玉兰、枫香、水杉、桂树、柏树、雪松等,共550 株;灌木选择栀子、女真等;草种选择金叶过路黄、马蹄金、麦冬、百脉根、小冠花等,植草面积10352.4 m2。
6.3.3 临时措施
(1)临时堆土场防护
为防止临时堆土受径流冲刷发生流失,要求弃土堆放过程中,边坡应缓于1:1.5。同时应在堆土场四周采取临时拦挡、覆盖和排水措施。
①1# 临时堆土场:堆放期间在四周用袋装土临时拦挡,并开挖临时排水设施以排除来水。袋装土挡墙断面为顶宽0.5m,高0.5m,边坡1:1的梯形。
由于1# 临时堆土场占地区域使用时间超过30个月,裸露时间超过一个生长季节,故需在临时堆土场表面撒播红三叶草籽进行临时防护。红三叶草籽按10 kg/hm2的播种度撒播。
1# 临时堆土场占地1760 m2,需修建袋装土挡墙长167.8 m,撒播红三叶草籽1760 m2,需红三叶草籽1.76 kg。
②2# 弃土临时堆土场:堆放期间在四周用袋装土临时拦挡,并开挖临时排水设施以排除来水,同时弃土的表面可用彩条布覆盖,起到防风雨的作用。袋装土挡墙断面为顶宽0.5m,高0.5m,边坡1:1的梯形。
2# 弃土临时堆土场占地75 m2,需修建袋装土挡墙长34.6m,临时覆盖彩条布75 m2。 (2)临时排水设施
为排除工程建设过程中临时来水,1#、2#临时堆土场处需分别开挖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
- 23 -
与工程区南侧的市政雨水管网相连。临时排水沟用砖砌,设计为矩形断面,断面尺寸40cm?40cm(底宽×深),沟底坡度i=1?。临时排水沟总长158 m,挖方83.42 m3,砖砌58.14 m3。
临时排水沟与厂区外的永久市政雨水管网连接处需修建沉沙池,共需2个沉沙池。沉沙池采用长1.5m,宽1.0 m,深1.0 m的矩形规格,池壁直立夯实,用砌砖衬砌。沉沙池进行泥沙沉降后将汇水导入附近的永久排水管网中。施工完毕后临时排水设施回填平整。
6.4 水保措施工程量汇总
根据上述水土保持措施布置设计,经汇总,本方案新增的水保措施主要包括: 工程措施:清除硬化层、砂石、碎石42 m3。 植物措施:无新增。
临时措施:袋装土临时拦挡101 m3,彩条布覆盖75 m2,撒播草籽1760 m2,开挖砖砌临时排水沟158 m,砖砌临时沉沙池2个,共需要开挖土(石)方90.69 m3,砖衬砌62.41 m3,回填土方28.28 m3。
本方案新增的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汇总见表6-1。
表6-1 水土保持工程量汇总表
工程措施 分 区 植物措施 临时措施 排水沟、沉沙池 清除 袋装土 植树 灌木 植草 彩条布 撒草籽 硬化层 挖土方 水泥砖 土方回填 拦挡 m3 株 0 株 0 m2 0 m3 m3 m3 28.28 28.28 m3 101 101 m2 75 75 m2 1760 1760 42 42 主体工程区 施工场地区 交通道路区 绿化区 合 计 90.69 62.41 90.69 62.41
6.5 施工进度
按照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工期,考虑施工的季节性、施工顺序、水保措施保证、工程质量,避开不利气象因素,遵循“三同时”的原则,以尽量减少工程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的新增水土流失为目的,安排本工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
在制定进度计划时,按“先拦后弃”的原则,先期安排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先安排工程措施再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一般应安排在非雨季,大的土方工程尽可能避开雨季。植
- 24 -
物措施应以春、秋季为主。
具体安排与主体工程进度相协调一致,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计划为36个月。
- 25 -
7 水土保持监测
7.1 监测范围、分区、时段
(1)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为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2)监测分区
监测分区与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一致。 (3)监测时段
本项目属于建设类项目。本方案的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分施工前、施工准备期至设计水平年两个时段。施工前开展一次本底数据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为2011年2月至3月,共1个月。施工建设期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为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共36个月。自然恢复期监测时段为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共12个月。监测时段共49个月。
7.2 监测内容、方法及监测频次
7.2.1 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监测、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监测、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监测、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监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管理、主体工程建设进度等监测等方面。
7.2.2 监测方法
本工程为小型工程,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本工程采用实地调查监测和场地巡查监测为主,辅以必要的相对固定的地面定位观测,作为防治目标计算的辅助资料。
地面定位观测主要采取沉砂池法,主要测定临时堆存场处的土壤侵蚀强度。调查监测主要监测除了土壤侵蚀强度、数量外的其他水土保持监测内容。
7.2.3 监测频次
地面定位观测频次:雨季前、后各一次,雨季(4~8月)每月监测1次,遇暴雨(24h最大降雨量超过50mm或1h最大降雨量超过20mm)随时加测一次。
调查监测频次: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等至少每10天监测记录1次;扰
- 26 -
动地表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拦挡效果等至少每1个月监测记录1次;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等至少每3个月监测记录1次;遇暴雨、大风等情况应及时加测;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完成监测。在施工高峰期或场地开挖较多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调查监测的工作频次。
7.3 监测点位
根据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参考同类项目监测点位布设的经验和水土流失预测对监测点位布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本项目所处地域、工程规模、工期长短、水土流失特点、项目区所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类型区等基本情况,选定2个监测点,布设在临时排水沟的末端,利用上述设计的沉砂池进行监测。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