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xxx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属xxx市区东南部,北临洪山区,西靠南湖与野芷湖,南侧与江夏区接壤,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4o20?,北纬30o21?,国土面积240 km2。
2.1.1 地形地貌
开发区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貌属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0.7%和39.3%;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为主。
本项目位于xxx市区东南部,项目区内形成两个平台,平台地形较为平缓。
2.1.2 水文气象
拟建项目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根据相关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6.6℃;最热月平均气温28.7℃,极端高温40.3℃;最冷月平均气温3.7℃,极端低温-18.1℃;多年平均降雨量1230.6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平均日照百分比44%。
东湖开发区水文条件优越,周边有东湖、严东湖、严西湖、南湖、野芷湖、汤逊湖等多个湖泊,内部有众多水库及渠道。
2.1.3 土壤、植被
(1)土壤
东湖开发区内成土母质多样,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其它为少量的棕壤、紫色土、潮土、沼泽土等。土壤多呈斑块状零星散布各地,此区土类土层深厚,大多土质适中。
经实地调查,项目区土壤以黄棕壤为主。 (2)植被
开发区内气候适宜,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常绿落口十阔叶林过渡地带,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
其中林地主要包括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较复杂,人工林群落结
- 8 -
构简单,多为单纯乔木,或少数乔灌和乔草结合。森林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针叶林主要由杉木、水杉、池杉及马尾松等构成,阔叶林主要由樟树、枫杨等构成,植物种类达2500多种,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大小岗地,森林覆盖率为15%。
据工程实地调查,本项目规划红线范围内现状土地类型均为荒山裸地。
2.2 社会经济概况
东湖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横跨武昌、洪山、江夏三个区,区内汇聚了xxx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级科研院所,700多个开发机构,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注册企业6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00多家。开发区融教育、科研、产业、风景旅游为一体,在科研水平和环境条件上均具有独特优势。
十余年来,东湖开发区已投资数十亿元用于基础建设。目前区内主要干道已贯通东西、南北。次要干道形成网络,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00余km。在电力方面,先后建成关山、关东22万伏、庙山11万伏3个变电站。为满足开发区供水需要,目前已有白沙洲、平湖门两个水厂,供水管网已遍及区内各园区。
2.3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相关资料,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大部分土地尚处于征用阶段,现将区内土地分为已建成用地、在建用地、审批待建用地、批租意向用地、未开发用地、道路(铁路)用地、水域等7大类别,已建成及在建两项用地占43.66%;审批待建用地和达成批租意向两项用地占44.16%,未开发用地仅占3.19%。
本项目用地分类为建设用地(在建用地)。
2.4 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xxx市水土保持规划》和湖北省2006年土壤侵蚀调查成果,中心城区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41.21%。一般来讲,造成水土流失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自然因素主要有:沟渠众多、水系分布极广,遇到暴雨易造成河岸及失稳边坡的崩塌等。人为破坏主要反映在:由于工矿、交通、市政等工程建设,且水土保持措施不完善,剥蚀了大量的土石方,导致水土流失的产生或水土流失情况加剧。中心城区水土流失现状表见表2-1。
- 9 -
表2-1 水土流失现状 单位:hm2
水土流失面积 总面积 无明显 侵蚀 575.8 轻度 396.4 占总 面积 (%) 40.5 中度 6.2 占总 面积 (%) 0.63 强烈 0.91 占总 面积 (%) 0.09 极强 咧 0.05 占总 面积 (%) 0.0l 合计 403.6 979.4 根据2006年湖北省大范围土壤动态监测成果,并结合项目区地面观测,项目所在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强度为平原区微度侵蚀,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表现形式为面蚀,区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人为开发建设因素造成的,其水土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
2.5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现状
随着城市扩张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各产业基地的落成,开发区内土地利用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近十年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退耕还林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开发区的迅猛发展,大量高科技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内,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及督促下,各企业均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各园区内均建设了绿化工程,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
- 10 -
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3.1 主体工程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中允许类建设项目。 根据主体工程的选址(线)、总体布局方案以及项目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本工程的选址(线)避开了生态脆弱区、固定半固定沙丘区、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以及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本工程的选址(线)不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范围内,也不占用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本工程区域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不在国家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区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现有土地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综上所述,主体工程的选址、总体布局符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中对主体工程在选址、总体布局方面的规定要求,从水保角度分析xxx某房地产项目,基本没有限制主体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
3.2 施工组织分析与评价
(1)取土场
本项目将充分利用基础开挖的土方,不设专门的取料场。 (2)土石方平衡
经统计,本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共开挖土石方35360 m3,利用10685m3,产生临时弃渣24675 m3。
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开挖的土方尽可能用于本工程回填和其他工程回填,不仅全部消化了工程建设产生的弃土,而且避免了永久弃土堆放场地的占用及其水保防护措施,也减少了裸露松散的临时堆土所产生的水土流失,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本项目产生的临时弃渣全部运至东湖开发区郑桥村的基础的回填利用,因此本项目不设置弃渣场,有利于减少开挖损坏面积和工程占地面积,减少了对地表植被的扰动、损毁,减少了水土保持防护设施的工程量和投资,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3)临时堆土场
- 11 -
主体工程基础开挖,将产生一定量的弃渣,开挖后临时堆放于场地边再转运至东湖开发区郑桥村的基地处利用。临时堆土场布设在场地内西南角和东南侧。其占用的土地类型为荒山裸地,占地面积为1835 m2。
因弃土占用的土地现为荒山裸地,因此弃土临时堆土场不会占用、破坏林草地,也无需另外征地,工程完工后该处土地将修建道路、数码广场和绿化,在占地方面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弃土的集中堆放,有利于减少堆土场数量、开挖损坏面积、减少水土保持防护设施数量和工程量,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但是,在可研报告中未明确临时堆土场的施工工艺和方法,也未提出临时堆土场的覆盖、拦挡、截排水、沉沙等防护措施。因此,可研中临时堆土场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不到位,不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4)施工布置
本工程的研发科技楼、地下室、交通道路区、绿化区均在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无外借临时施工场地,且工程施工场地坡度不大、较为平缓。本工程对施工场地采取集中布置,尽可能减少占压扰动的土地面积和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减少土石方开挖,以利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因此,本工程的施工布置考虑了水土保持的预防和减免措施。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主体工程的总体施工布置是基本合理的。
3.3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及投资
主体工程设计中已针对研发科技楼和地下室基础、道路、空闲场地区、排水沟等采取了挡护、排水、路面硬化、植物绿化等防护措施设计,均具有水保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水土保持要求。
根据水土保持工程的界定原则,将主体工程中的绿化区的绿化美化措施、永久性的排水管网等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属于水土保持工程;而永久占地范围内的交通道路硬化等措施则属于主体设计工程,不属于水土保持工程。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的工程量及投资统计见表3-1。
表3-1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
项目名称 厂区景观的绿化美化工程 排水管网,需开挖、回填土石方 交通道路区 水土保持工程合计 水保工程界定结果 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 主体设计工程 单位 m2 m3 数量 10352.4 850 投资(万元) 93171 10268 103439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