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A. a-b段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 C. 温度过高,酶失去活性,速率降低 【答案】D 【解析】

B. T1温度时,酶的催化效果最好 D. b-c段速率下降是因为H2O2浓度减小

【详解】A项、由图可知,a-b段随温度升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增大,故A正确; B项、T1温度时,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最大,说明酶的催化效果最好,故B正确; C项、温度过高,酶发生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降低,故C正确; D项、b-c段速率下降是因为温度过高,酶发生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降低,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温度过高,酶发生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催化效果下降是解答关键。

18.已知,常温下CH3COOH和NH3·H2O的电离常数均为1.8×10-5。某小组进行如图三组实验且实验II、III中Mg(OH)2固体均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I中现象说明NH3·H2O碱性强于Mg(OH)2 B. II中总反应为2H++Mg(OH)2=Mg2++2H2O C. 实验II、III研究NH4+对Mg(OH)2溶解的作用原理 D. III中CH3COONH4浓度越小,越有利于沉淀的溶解 【答案】C 【解析】

- 11 -

【详解】A项、NH3·H2O为弱碱,Mg(OH)2为中强碱,NH3·H2O碱性弱于Mg(OH)2,故A正确; B项、Mg(OH)2能够溶于呈酸性的氯化铵溶液和呈中性的醋酸铵溶液,说明NH4结合Mg(OH)2电离出的OH,使Mg(OH)2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II中总反应为2NH4+Mg(OH)2=Mg+2NH3·H2O,故B错误;

C项、实验II、III中Mg(OH)2能够溶于呈酸性的氯化铵溶液和呈中性的醋酸铵溶液,说明Mg(OH)2溶解不是与氢离子发生反应,反应原理是NH4结合Mg(OH)2电离出的OH,使Mg(OH)

2

+

--+

2+

+

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导致Mg(OH)2溶解,故C正确;

D项、CH3COONH4溶液浓度越大,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越大,越有利于Mg(OH)2沉淀的溶解,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Mg(OH)2能够溶于呈酸性的氯化铵溶液和呈中性的醋酸铵溶液,说明Mg(OH)2溶解不是与氢离子发生反应,反应原理是NH4+结合Mg(OH)2电离出的OH-,使Mg(OH)2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导致Mg(OH)2溶解是解答关键,也是分析的难点。

19.生命过程与化学平衡移动密切相关。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过程可表示为:Hb+O2(g)

Hb(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温升高,O2与Hb结合更快,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 B. 吸入新鲜空气,平衡逆向移动

C. CO达到一定浓度易使人中毒,是因为结合Hb使Hb(O2)分解速率增大 D. 高压氧舱治疗CO中毒的原理是使平衡Hb(CO)+O2(g)【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反应的平衡常数是温度函数,体温升高,反应的平衡常数会改变,故A错误; B项、吸入新鲜空气,反应物氧气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项、CO达到一定浓度易使人中毒,是因为CO浓度增大,平衡Hb(CO)+O2(g)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错误;

D项、高压氧舱治疗CO中毒的原理是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仓中,使反应物氧气的浓度增大,平衡Hb(CO)+O2(g)故选D

【点睛】CO达到一定浓度易使人中毒,是因为CO浓度增大,平衡Hb(CO)+O2(g)

Hb(O2)+

Hb(O2)+CO(g)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D正确;

Hb(O2)+CO(g)

Hb(O2)+CO(g)右移

- 12 -

CO(g)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是解答关键。

20.用0.1000 mol/L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 HCl溶液过程中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点时,加入极少量NaOH溶液都会引起pH的突变 B. 选指示剂时,其变色范围应在4.30~9.70之间 C. 若将HCl换成同浓度的CH3COOH,曲线ab段将会上移

D. 都使用酚酞做指示剂,若将NaOH换成同浓度的氨水,所消耗氨水的体积较NaOH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b点时,20.00 mL 0.1000 mol/L NaOH溶液与20.00 mL 0.1000 mol/L HCl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若加入极少量NaOH溶液,溶液会变为呈碱性,引起pH的突变,故A正确;

B项、由图可知,滴定时,pH的突跃范围为4.30~9.70,则选指示剂时,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在4.30~9.70之间,故B正确;

C项、若将HCl换成同浓度的CH3COOH,pH的突跃范围会变窄,曲线ab段将会上移,故C正确;

D项、都使用酚酞做指示剂,若将NaOH换成同浓度的氨水,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时,得到的是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液,氨水过量,消耗氨水的体积较NaOH大,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都使用酚酞做指示剂,若将NaOH换成同浓度的氨水,溶液变色时,得到的是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液,氨水过量,消耗氨水的体积较NaOH大是解答关键,也是易错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一定温度下,在1L的烧瓶中充入一定量N2O4气体。

(1)体系中气体颜色由浅变深,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

(2)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向达到平衡的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N2O4气体,平衡__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N2O4的转化率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

(3)某小组为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设计如图实验。图方案还需补充的是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达);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定条件下,N2O4和NO2的消耗速率与压强关系为:v(N2O4)=k1·c(N2O4),v(NO2)=k2·c(NO2),设达到平衡时c(N2O4)=1 mol/L,则(1)中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用k1、k2表示)。

【答案】 (1). N2O4(g)

2NO2(g) (2). 逆向 (3). 减小 (4). 不变 (5).

向甲(或乙)的烧杯中加入热水,向乙(或甲)的烧杯中加入冷水 (6). 加热水的一端混合气体颜色变深,加冷水的一端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7). 【解析】 【分析】

(1)一定温度下,在1L的烧瓶中充入一定量N2O4气体,发生反应N2O4(g)

2NO2(g);

24k12k2

(2)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向达到平衡的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N2O4气体,相当于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增大压强;

(3)为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应向甲(或乙)的烧杯中加入热水,向乙(或甲)的烧杯中加入冷水;

(4)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可得2v(N2O4)=v(NO2),由此计算平衡时c(NO2)和平衡常数。

【详解】(1)一定温度下,在1L的烧瓶中充入一定量N2O4气体,发生反应N2O4(g)(g),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故答案为:N2O4(g)

2NO2(g);

2NO2

(2)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向达到平衡的容器中再充入一定量N2O4气体,相当于在原平衡的基

- 14 -

础上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2O4的转化率减小,温度不变,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故答案为:逆向;减小;不变;

(3)为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应向甲(或乙)的烧杯中加入热水,向乙(或甲)的烧杯中加入冷水,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则加热水的一端混合气体颜色变深,加冷水的一端混合气体颜色变浅,故答案为:向甲(或乙)的烧杯中加入热水,向乙(或甲)的烧杯中加入冷水;加热水的一端混合气体颜色变深,加冷水的一端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4)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可得2v(N2O4)=v(NO2),平衡时c(NO2)=

2k1?c?N2O4?k2,若达到平衡时c(N2O4)=1 mol/L,c(NO2)=

24k12k22k1k2,反应的平衡常数K=c?Nc2?NO2?2O4?=

(2k12k2)1=

24k12k2,

故答案为:。

【点睛】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可得2v(N2O4)=v(NO2),由此计算平衡时c(NO2)和平衡常数是解答关键,也是难点。

22.溶洞的形成主要源于石灰岩受地下水的长期溶蚀,发生反应:CaCO3+CO2+H2O=Ca(HCO3)2。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Ca(HCO3)2会分解,从而形成钟乳石、石笋等奇妙景观。 (1)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离子方程式____;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压强减小时Ca(HCO3)2分解的原因_______。

(2)向Ca(HCO3)2饱和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呈很浅的红色。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饱和溶液中Ca(HCO3)2水解程度__________且___________。

(3)常温下,H2CO3的电离常数Ka2=4.7×10-11。若测得5.0×10-3 mol/L Ca(HCO3)2溶液的pH为8.0,则溶液中c(CO32-)与c(OH-)的比值为___________(简要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Ca2++2HCO3-CaCO3↓+H2O+CO2 (2). 压强减小时,二氧化碳气体从溶液

中逸出,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小,平衡向Ca(HCO3)2分解的方向移动 (3). 低 (4). 可逆 (5). 47 【解析】 【分析】

(1)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当压强减小时,二氧化碳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Ca(HCO3)2是强碱弱酸盐,碳酸氢根在溶液中部分水解使溶液呈碱性; (3)依据电离常数和题给数据计算可得。

- 15 -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A.a-b段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C.温度过高,酶失去活性,速率降低【答案】D【解析】B.T1温度时,酶的催化效果最好D.b-c段速率下降是因为H2O2浓度减小【详解】A项、由图可知,a-b段随温度升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增大,故A正确;B项、T1温度时,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最大,说明酶的催化效果最好,故B正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mfjw82mmw5v45r56fo51lh1d7s0s50093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