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中三者的关系:
① 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② 同样,只有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 ③ 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 种内在因素。
心理过程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① 人的心理过程与人彼此密切联系而构成整体。没有心理过程,人个性无法形成。反 之,个性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过程。
② 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总 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③ 其次,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自己和客观环境的 认知,产生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心理特征就不可能形成,更无从表现;已经形成的心理特 性又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心理过程。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 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或者“心理学之父”,其中, 《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称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
七大心理学流派:
1. 构造心理学(月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意识结构分为感觉、意象、激情) 内省法
2. 机能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意识的功能 意识流:认为意识是持续 不断川流不息的
3.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钠)三张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 提出“刺激- 反应”(S-R)行为公式;实验法;西方心理学第一大势力
4.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完形心理学 意识的体验“整体 大于部分之和”
5.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异常行为无意识/潜意识性本能本我、自我、 超我;西方心理学第二大势力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人的价值、潜能的发展:西方心理学第三 大势力
7. 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皮亚杰)人脑比拟成计算机式信息加工系统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2
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完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中明确指出“灵机、记 性在脑不在心。”
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三、 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内容的边缘学科/ 中间学科/交叉学科。
四、 目标 L陈述心理现象 2解释心理现象 3预测心理活动
4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
五、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理论意义:①心理学的研究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学习心理学有 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2. 实践意义:①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提高教盲教学质量; ②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教肓自我,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有助于认识学生心理发展与教盲、教学的关系,开展教盲科学研究。
(二)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4. 教盲性原则
(三)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作 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以研究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是科学研 究最基本的方法。
2. 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和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探明心理现 象发生的原因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 调查法:通过搜集到到的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 问卷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
4. 测验法:又叫心理测验,指的是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 方法。
5.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 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七、心理的实质
3
(-)心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 息。神经元由树突、轴突和胞体。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 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 抵抗'拮抗作用)
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网状结构
延脑:与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相关,支配呼吸、排泄、吞咽等活动,又叫“生命中 枢”。
桥脑:传递信息必经之地,控制和调节人的睡眠。 中脑: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调节姿势,定向反射 丘脑:是中转站,除嗅觉外的信息都要通过。
下丘脑: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体的活动,对情绪也有作用。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机能分工:
额叶一一语言和智力活动有关;发盲的最晚,机能水平最高; 顶叶一一躯体感觉中枢; 额叶一一听觉中枢; 枕叶一一视觉中枢。
左半球主要负责阅读、言语、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 右半球则负责空间定向、音乐知觉,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等。 躯干和四肢在机体感觉区的投射作用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两种重要方式:神经细胞内的电传导和神经细胞间的化学传导。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一一反射,包括无条件反射(先天的)和条件反射(后 天形成)
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人和动物共有,具体信号
(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抽象信号(抽象的语言和符号)谈虎色变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正诱导和负诱导)。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 (-)感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意义: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 象
4
的基础。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 感觉现象
(二)感覚的规律 1. 感受性
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用感觉阚限值来度量。 感觉阚限是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感觉阚限分为绝对阚限与差别阚限两种。
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阚限,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 受性;
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阚限,这种感觉最小差别 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l\\I=K
2. 感受性的变化(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适应漏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间其香〃
(2)视觉后像:感受器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后,在视网膜上仍暂时保留了这种刺 激引起的感觉印象。正后像&负后像电影的原理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拘刺激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 对比和先后对比。“黑人牙白”
(4)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如温度高可以増强嗅觉的感受性。
(5)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的发展来加以弥补。“以耳 代目”
(6)联觉: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温暖的颜色”
二、知觉
(-)知觉概述 1.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内容不同。个别一整体属性;
2产生过程不同。单一器官一综合加工;
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刺激物的性质一经验; ④经验在感觉和知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联系:
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②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被统称为感知;
5
3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④感觉和知觉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它们同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二) 知觉的种类
1. 空间知覚: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2.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对象的持续性、速度和顺序性的知觉。
3. 运动知觉:直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4. 错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歪曲事实的知觉。
(三)知觉的规律
1 .知觉的选择性: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乍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万绿从中一点红\
2. 知觉的理解性: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词来描 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 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 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
4.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的特性。包括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四)知觉组织原则 1. 邻近原则 2. 相似性原则 3. 连续性原则 4. 闭合原则 5. 同域原则
三、 感知规律的应用 (-)直观教学形式:
1. 实物直观;2.教具、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最常用的)。 (二)根据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A. 强度律 B. 差异律 C. 活动律 D. 组合律
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四、 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知觉。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 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