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机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现的。水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水资源管理一直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领域。水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比能源短缺更大,然而水安全尚未被提到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那样的战略高度。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从空中来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水侵蚀岩石土壤,冲淤河道,搬运泥沙,营造平原,改变地表形态。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干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而且,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工农业造成的损失高达3500亿元。这还不包括水资源被过度开采而导致的巨大的间接损失。仅以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显示的数据为例: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这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
尽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依然奔流不息,尽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兴建了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能力达5000亿立方米,加上无数引水、抽水设施,使全国供水规模从1000亿立方米增长到5800亿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国却不得不面对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的现实。水危机将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心腹之患,如何保障水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
“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水浑了”这是目前我国水利部门不得不面临的“四大难题”。
1.水多——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发生大洪水。目前,洪涝灾害每年平均为中国造成大约100亿美元的损失。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之后,国家对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但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在同步加大,主要原因是对洪泛区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当前中国在洪泛区内生活的人口有1000万以上,只要这一数字不降低,防洪工程做得再好,洪水造成的威胁都不易解除。 2.水少——人均水资源极低且分布不均
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中国水资源总量,已从1997年的27855亿立方米,下降到2004年的24130亿立方米。这个资源总量用人口数字一摊,非常可怜,仅在2300立方米上下,列世界第88位,由此我国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的标准,其中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低于1000立方米的最低限。以国际标准看,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不到这个数字的1/4,只是美国的1/5、
俄国的1/7,加拿大的1/50。19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近4亿亩,比1970年代增长2.3倍,现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
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2000多万人口饮用水困难,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还呈现出区域间和季节间的巨大不均衡,其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冬春少,夏秋多。这意味着,冬春在北方尤其是西北水资源短缺更甚。东北、华北和西北占国土面积60%以上,水资源拥有量却不足全国总量的20%。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人口占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中国北方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995立方米,而在西南和南方,人均占有量超过3000立方米。
3.水脏——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吞蚀国计民生的根基
中国水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且已从河流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 目前我国河流水体污染严重,北方河流有水皆污,南方河流频频出现守着河流无水喝的污染告急,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了严重污染。2005年3月,水利部公开承认中国70%以上的水体已经遭到污染,并援引世界银行的测算,表明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尽管目前中国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还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严峻的污染形势有目共睹,因此造成的损失也绝不会太低。
近海海域局部污染加重。2004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96次,较上年减少23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2663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83.0%,其中大面积赤潮集中在东海。
在地下水方面,据环保部门对118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地下水严重污染的城市占64%,轻污染的占33%。中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目前已经呈现由点向面的扩展趋势。大气和地表水的污染最容易被感觉到,而唯有地下水的污染,很容易被忽略和被掩盖。长期积累后,就可能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总体看来,中国水环境污染,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经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态势。近年来,特别是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加剧了水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污水处理设施总量却仍然不足。我国工矿企业多年来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致使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4.水混——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问题是中国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需治理的面积
有200多万平方公里,重点在水力侵蚀地区和水力风力侵蚀的交错地区。2004年,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上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占水源区土地总面积的41.5%;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总面积27.59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6.8%。
《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对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的监测显示,中国水土保持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东北黑土地和珠江流域石漠化地区分布的面积大,后果严重,潜在危害大。二是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根据典型监测,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三是开发建设活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开工,破坏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 面对中国如此严峻的水资源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使我们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呢?
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治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大力增加水污染防治的投入,迅速提高水利用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推进江河湖海的治理工程,加快建设节水高效型的农业。
首先,城市要加快提高污水处理率及其资源化程度。目前中国严重缺水的城市多达110个,而北京就相当重视再生水的利用。北京每天的污水处理量是两三百万吨,规划将来要让其中的一半都成为再生用水,用于绿化、洗车、降尘、回灌地下水、灌溉农田等。现在长安街等主要路口都已使用再生水降尘,但目前还需加强对再生水水质的保障,加大在全国农业、工业和市政等方面的利用率。
其次,加大水污染防治的投资力度。要保护饮用水源地;要从单纯的点污染源治理转向点源、内源和非点源的流域综合治理;要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移,全过程预防。上海正在展开“万河整治”的新三年环保计划,从2006年至2008年,全市将投入200多亿元进行水环境整治,计划2008年完成对上万条乡村河道的整治,把黑臭淤积变成清波荡漾。
再次,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未来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来实现。而在生活节水上,很重要一点就是改革水价,就像我们要建设节水高效型的农业,也需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的作用。我国一些
水危机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