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一、教学目标
1、 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特点. 3、 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4、 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 “而”的作用。
5、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二、 重点难点
1. 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2. 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 3. 理解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 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 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屮。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 来欣赏这篇美文吧。rti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板书课题、作者。(醉 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rti何而來?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 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二、 让学生介绍作者,后老师补充。
三、 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 讨论,明确。 四、 指导诵读
(1) 听录咅,学生轻声跟读。
(2) 介绍“也” “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意
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 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 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己。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 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 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 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 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 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 “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 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
绍,其屮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 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寓
Z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 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屮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Z乐,先 用“若夫” 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 笫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 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 个
字作铺垫,乂以“太守醉” 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
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 守Z乐其乐”,这两层屮间用\然而”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 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來,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六、 小结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吋转入对写山水之 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笫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 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七、 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 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 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 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 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 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八、 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
2、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口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 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 课文屮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Z景、朝暮Z景和四时Z景?
(1) 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彖画面。
(2)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 回
答。
(3) 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幅
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一琅哪秀色图一酿泉流水图一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 石出” 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Z间也。山水Z乐,得Z心而寓Z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 再读写景文字,读岀欣喜、热爱之情。
三、 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斥体现在哪里?你能用白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太
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 溪
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 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白然酒不醉人而人白醉了。
(3) 那么,我们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 呢,
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 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 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攵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 屮也含悲呀
(4)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岀欢乐的气氛。
四、 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笫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斥,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Z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Z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 有乐其乐一一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 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 一种写作手法。
五、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 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 能
让我们陶醉?
学生讨论后,师归纳(1)描写形彖、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 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 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 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 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使行文显得潇洒白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 以尽情的抒发。总Z,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六、 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景:山水、朝蓉、四吋 以醉写乐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