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 ”重点专项
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十三五 ”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施 “调结构 —转方式 ”,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组织实施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十分必要。一是有效地落实 “坚持以 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 安全战略 ”;二是有效地落实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按照 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 ”总的要求进行粮食生产的 “调结 构—转方式”新要求;三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藏粮于地 ”、 “藏粮于技 ”战略,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诸多资源和 环境压力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压力;四是有效地实 现我国粮食科技在 “十二五 ”期间粮食丰产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向 粮食丰产增效和现代化技术更高目标发展;五是有效地集中力量 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 题。因此,实施重点专项, 对国家粮食安全、 “调结构 —转方式 ”、 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因势利导发展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十分迫切
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管 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计划实施,年限为 2016 年 1月 1日? 2020年 12月 31日。
专项主要目标是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 3 大粮 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 3 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 长江中下游的 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 3 大目标(丰产、增效与 环境友好)、强化 3 大功能区(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建设、 衔接 3大层次(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 区域集成示范),开展 科技创新。
具体指标为:( 1)实现丰产增效目标协同: ①丰产目标: 三大 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降低产量损失5%以上;①增效目标:肥 水效率提高 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 15%,生产效率提高 20%;( 2)推进粮食主产省 “三区”建设:专项每个实施省 (区)
①核心区建设:万亩以上1?2个;①示范区建设:50万亩以上;
①辐射区建设: 500万亩以上; ①“三区”总增产 2,300万吨以上, 增加
效益320亿元以上;(3)提升粮食科技“四大能力”:即①前 沿理论创新能力取得重大新进展,高水平论文 200篇以上,专著 10部;①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创新关键技术50套 以上, 物化产品 40个以上; ①集成示范能力产生新效果, 技术规 程20个以上,模式25套以上;①现代化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 现良种良法配套、 农机农艺融合、 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兼顾。 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粮食作物 生产体系。
在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以衔接基础 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为指导:在基 础研究方面,以作物、环境与措施三者互作关系为核心,以产量 与资源效率层次差异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等三 方面前沿性科学问题为重点,探索粮食丰产增效、低环境代价的 可挖掘的潜力、关键调控机制和技术途径,为关键技术创新提供
理论指导;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以突破生产共性关键问题 为核心,从良种良法配套、信息化精准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灾 变控制、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等 7 项技术为重点, 创新可持续丰产增收和环境支好的关键技术,为技术集成提供核 心技术;在区域技术集成示范方面,以构建规模机械化现代新型 技术模式为核心,以三大粮食主产区 13 省(市)的 5 种植模式 (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稻 麦和
稻作,其粮食总产占全国的 75%左右)的“三区”建设为重 点,基于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进行集成与示范,实现三大粮食 作物在 1.87 亿亩面积上的丰产与增效的协同。
基于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指南 , 总项目设计为 24项,其中对应基础研究 3 项,对应关键技术创新 8 项( 其中良种良法配套任务按作物类型拆分为 3 个项目;土壤 培肥耕作任务按农田类型拆分为 2 个项目;灾变控制任务分为生 物与非生物 2 项目;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任务为区 域相关的关键技术, 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任务并行研究 ),集成示
范5种模式分别按13省列为13项目。按着优先启动三分之一的 原则,根据研究的顺序性和紧迫性,优先启动的项目共计
10项,
其中基础理论2项,共性关键技术8项,13项集成示范和1项基 础研究随后重点启动。优先启动项目如下。
基础研究的项目:
1. 粮食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
研究内容:以深度揭示不同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层次 差异性及其调控机制为核心,在东北春玉米与粳稻、黄淮海冬小 麦与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与小麦、双季稻、中稻、再生稻 和玉米种植体系中,通过区域生产力遥感监测技术与多点联合试 验平台,开展光温生产潜力、高产纪录、大面积高产和平均产量 四个产量水平层次及其光、温、水、肥利用效率差异的理论研究, 重点研究:(1)差异分布规律:主要生态区域不同作物 4个产量 水平及光、温、水、肥效率差异的幅度与区域变化特征,光温生 产效率及其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2)形成机制:不同作物 4 个产量层次及其光温水肥效率差异形成的土壤与生态环境、物质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