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工程规划
(2010-2024年)
加强渔业资源修复,大力建设海洋牧场,减缓并遏制渔业资源衰退,对维系水域生态环境,提升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为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全省渔业资源修复工作,科学划定海洋牧场及内陆资源增殖区域布局,提升全省渔业资源修复工作效率,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坚持保护环境和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事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渔业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产业,渔业资源是产业活动的物质基础,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资源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空间。资源与环境对于渔业来说,是立业之本,发展之源。
山东是渔业资源大省,适宜的气候和海况为各种渔业生物资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东的许多特色水产品种以其优良的品质、丰富的营养价值享誉国内外。为减缓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势头,山东省较早地开展了水生生物养护工作,从1986年起,即在南部沿海试验开展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由点
1
带面,逐步扩大增殖放流品种数量和规模。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并严格落实海洋捕捞渔船数量控制和功率指标控制“双控”措施,执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开展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助行动。
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保渔业生态安全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批准,山东省从2005年起正式启动了“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计划”,截至2008年底,山东已累计投入修复资金6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98亿元。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方面,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2.22亿元,省级以上财政投入资金1.14亿元,投放各类水产苗种70亿尾(粒),秋汛回捕增殖资源12.27万吨,实现产值35.16亿元。在人工鱼礁建设方面,共投入建设资金2.44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资金6120万元,扶持建设了16处人工鱼礁区,累计投石造礁111.8万立方,投放混凝土构件礁60.3万空方,投放报废渔船315艘,建成礁区941公顷,新建人工鱼礁规模达到180万空方。在礁区累计放流黑鲪、牙鲆等鱼类400万尾,底播海参、鲍鱼等海珍品4600万头。2008年16处人工鱼礁区共捕捞水产品640吨,总产值8630万元。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270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1070万元,扶持建设了莱州湾梭子蟹、长岛皱纹盘鲍等30处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到15.2万公顷。另外,为压缩近海传统养
2
殖规模,减轻近岸养殖污染,提高水产品品质,积极推广深水网箱养殖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省财政补助955万元,扶持发展深水网箱945个。据不完全统计,实施修复行动计划四年来,仅渔业资源增殖一项就增加渔业产值35.16亿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17,受益渔民近60万人,捕捞渔民年人均增加纯收入1700元以上,湖库区移民和渔民人均增收600元。
另外,在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示范带动下,群众性的贝类及海参等海珍品底播增殖得到了快速发展,涉渔企业、渔村、渔民在规定海域底播各种贝类及海珍品数量每年达150亿粒(头)。目前回捕增殖资源已经成为山东4万艘中小马力渔船、20万捕捞渔民的主要生产门路之一。资源修复还促进了水产种苗、水产品加工贸易、渔需物资供应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渔民收入,促进了渔区经济繁荣。同时资源修复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如通过海蜇放流,有效地抑制了赤潮生物的过快繁殖,减少了赤潮的发生;通过贝类的底播增殖,有效地降低了近海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促进了渔船作业结构调整,许多渔民将拖网作业改为流网作业,有效保护了海底植被和渔业资源。 (二)问题
山省的渔业发展尽管几十年来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利用和缺乏保护,山东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正面临
3
着生态荒漠化的严重威胁。
1、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近岸海域污染物浓度明显上升,内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赤潮、水华已经成为频发性自然生态灾害。由于水域污染等原因,山东近海和内陆水域中主要经济水生生物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降低,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致使水域生产力下降,水生生物总量减少。 2、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山东省是全国机动渔船最多、专业捕捞渔民数量最大的省份,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渔业资源的衰退程度不断加剧,捕捞对象中的优质品种比重降低,水生生物种间平衡被打破,种群替代加速,平均营养级下降,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日严重,低值品种比例已上升到渔获量的60~70%,经济鱼虾已不成“渔汛”,传统渔场已“无渔”可捕,经济渔业资源处于严重衰退之中。
3、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由于拦河筑坝、围湖造田、航道航运等人类活动严重毁坏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大量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占,洄游通道被切断,产卵场被破坏,生存条件恶化。近二十年来,山东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程度不断加剧。原盛产于渤海的一些珍贵鱼、蟹、虾、贝等特色水产也几近衰竭。
4
二、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海洋与渔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渔业经济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渔业属明显的资源性产业,作为渔业发展最重要物质基础的渔业资源的破坏,使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从山东渔业资源和生态现状来看,继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渔业发展将难以为继,尽快修复渔业资源,确保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2、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又是粮食安全高风险的国家,实施“紧缺资源替代”战略势在必行。我国水产业年产量近5000万吨,相当于为我国人民提供近5亿头猪的优质蛋白质,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和缺乏保护,致使山东和全国一样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在“渔业高度开发与生态环境安全很难相容”的矛盾中,实施本规划是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的渔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独特途径。
3、确保生态整体性安全。水域作为地球生态三大支柱之一,以渔业资源为主体的水域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加强陆域生态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切实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