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翻译: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 实践与感悟: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
2024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一辆当地22路公交汽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后坠江。失联人员15人(含公交车驾驶员1人)。
人们起先责骂红车女司机,整整二十多个小时无端的猜测,羞辱甚至诅咒女司机与其家人。随着真相逐步揭开,人们发现红车司机只是受害者,更是这场事故的唯一幸存者。无知的群众让一个刚从生死线上逃脱的人,无端承受着人们无处排解的愤恨。
其后,群众又将矛头指向公交车司机,对着一个已经逝去的人进行着新一轮的语言攻击。司机前夜唱k至深夜,司机故意而为之等谣言甚嚣尘上。
2024年11月2日,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车内黑匣子监控
视频显示,车上女乘客错过下车站点,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整个事件中,全程无一人上前劝阻,只有个别乘客选择提前下车。
事故真相公布后,女乘客被迅速人肉搜索,其所在单位关门歇业,其父母不敢出门。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如果我们这些看客只是对这起事件评头论足,而不去反思自身平时的言行,那么之后所有类似的时间只会延续一场又一场的悲剧。
“求诸己”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自省改过、要求自己的意思。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当然,这也是君子能不断进步,小人却停滞不前的根源所在吧。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反复说明,最重要的是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提升自己的修养,知错就改,能自立,能担大任。 (二)探究:君子修身的目的
1、儒道两家的修身养性有何不同?探究儒家君子修身的目的?
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次。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孔子: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无忧,知者不惑,仁者不惧 老庄的虚静说,强调自身要恪守本性,安详宁静,与大自然和善,道家有关修身养性的思考,均是基于“道法自然”,遵循
“无为”向往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和谐。而孔子的修身,是君子的修身。《论语》中“君子”一词的出现常常与孔子对“仁”的强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克己复礼是为仁”。 2、“仁”的内涵?(14.42 4.14 7.3 5.8)
“仁”这个普通的汉字,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生修养的起点,也是伦理道德修养的归宿。以仁为核心,孔子设计了人生修身三部曲。这三部曲,经过后儒的通俗演义,即为人人皆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仁是很难实现的。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修己以敬
仁的第一层境界是对自己,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学问知识、立身处世。(4.14 7.3)
(2)修己以安人
《说文》中将“仁”解释为:
“仁者,亲也,从人,从二。”它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这句话是对“仁者爱人”极精当的说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尽己为人的一面,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也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面,待人宽厚仁爱。由此可见,“忠”“恕”的美德,都囊括于“仁”中。所以,君子与仁的关系是:
君子是以仁为本,并且同时以仁为目标的,才有可能接近圣人的境界。 (3)修己以安百姓
如果对孔子君子修身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个人道德修养层面,那么就太简单化了。修养并不止于个人,也不是简单地表现为无私地服务于他人,一个人的修身必然要求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社会——政治秩序中。
我们在一起来看看这个“君”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言:“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君,天下至尊。古文的“君”字,像君主端坐的样子,属于典型的政治概念,哪怕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君子,至少也是个贵族男子。孔子将“君子”作为对具有美德之人的特指,是儒家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今我们说起君子,已经完全是对道德素养高的人的褒奖了。
但孔子并没有用新的道德原则取代这个词原有的政治意味,孔子对于君子的政治含义,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换言之,在缺乏政治责任感的情况下,能够充分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是难以置信的。孔子的这种思想, 其弟子子路十分清楚: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君子为政,绝对属于孔子所推崇的修行方式,这一思路《论语》本身便给出了很好的证明: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