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甘肃省武威第十七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武威第十七中学38

2024至 2024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主备人 课题 本课题课时数 教学 目标 3-1 同组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总课时数 38 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重点 ZXXK][来源学科网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本节预习检测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难点 动手的优秀品质。 (1)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 埋没 彷徨 (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导入 《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预习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独立完成,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1)(因此) 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 就是 就是) 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3)(但是 因为 因为) 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因为 儒家 根源)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 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诉我们 只能 不能) 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 而是 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 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 因为) 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因为) 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这方面 有……的经验为证) 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 (13)(不但……而且 就是说 无论……还是……都 这意义 希望 应该 )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明确: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作者的认识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文章(6)—(12)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 还记得作者这一篇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有实验的精神。 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 没有!因为,这种精神被埋没了。

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 (1)自然段提出论题,(13)自然段,再次总结,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经过这样的梳理,文章的层次清晰可见: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4、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现在,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参考示例: 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当堂达标设计 课外作业设计 下节预习问题设计 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预设与生成的差异分析 备课组长签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给予评价与鼓励。 问题设计一定要精炼,要有针对性。 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和理解。 问题的设计要新颖,一定要紧扣主题。 主管领导签字

甘肃省武威第十七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武威第十七中学382024至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主备人课题本课题课时数教学目标3-1同组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总课时数38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lne93j9yp2mdyx423a46cyp27lzc201br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