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天圆地方→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不规则球体 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月食,海边看轮船,站得高看得远。 地球的大小
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仪
人们把地球真实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就做成了地球的模型_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能够看见地球的全貌。
地球仪上的地轴穿过地心,和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点叫做两极。地轴是假想轴,本身并不存在。 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
地球以上,和赤道平行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和纬线垂直线叫做经线。 纬线的形状都是圆;长度不相等,其中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约4万千米,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变短;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的形状都是半圆;经线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能组成一个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赤道的纬度是0°,是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称为南纬和北纬,分别用S和N表示,南极和北极都是90°。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人们规定,全球0°_30°叫低纬度地区,30°_60°叫中纬度地区,60°_90°叫高纬度地区。
特殊的纬线:南回归线(23.5°S),北回归线(23.5°N),南极圈(66.5°S),北极圈(23.5°N),赤道(0°)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首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带旧址),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向西,各分108°,称为东经和西经,分别用E和W表示。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北称为180°经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判断方法:一般情况下,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但经度超过160°在西半球(“大大为西”),小于20°在东半球(“小小为东”)
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地面上某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判断方法:在经纬线为直线的图上,度数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西增大的是西经,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在南北两极为中心的图上,向南极增大的是南纬,向北极增大的是北纬,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判断是向东增大还是想西增大。 地球的自传
地球的自转指的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北太阳照射产生了昼夜现象,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就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地球不同的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总是比西边的时刻早,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就产生了时间差异。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运动。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周期)是一年。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空间指向不变(指向北极星),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万全相同,就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二分二至:春分(日)_3月20日或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_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
(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刚好相反;
秋分(日)_9月22日或23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日)_12月22日或23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天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
(昼短夜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刚好相反。 五带的划分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23.5°S_23.5°N)。有阳光直射现象,全年高温。 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66.5°_90°)。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全年寒冷。
温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地区(23.5°_66.5°)。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地图的阅读
地图的三要素:比列尺、方向和图例。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有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比例尺大小和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有指向标时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有经纬网时根据经纬网判断方向,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时,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 记住常用图例。
根据使用目的选用合适的地图。
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高度:指某个地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指一个地方高出另一个地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吧还把高度相同的地方连城的线叫等高线。 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
⑴等高线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地方海拔高度相等,不同的等高线上的高度不相等。两条相邻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的差相等(叫等高距)。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平缓。 ⑶根据等高翔的形状可以判断地形部位。
两个山峰之间的部位叫鞍部。
山谷中通常有河流发育,适宜漂流。陡崖适宜攀岩,陡崖处常有瀑布。
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还把低于20米,为平原。 陆地上五种基本地形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山地:海拔>500米,海拔高,相对高度大;丘陵:海拔较低(<500米),地势起伏较大。 平原:海拔<200米,宽广平坦;高原:海拔>500米,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和缓。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地形剖面图:可以表示沿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海洋和陆地》
海陆分布
地球上海陆分布极不均匀,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而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无论怎样看,每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要大于陆地面积。
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统称大洲,大陆向海洋伸出的尖端叫半岛。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大洋靠近大陆边缘的部分叫海,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亚洲丶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
面积最大的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洋是北冰洋,大西洋的形状呈“s”形,为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
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被三大洋环绕的大洲有南极洲,亚洲和北美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为北冰洋。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一线。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为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缩短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海陆变迁
证明海陆变迁存在的例子有: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低地之国荷兰的填海造陆等。 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西洋和南美洲的海岸轮廓非常相似,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陆地,后来慢慢分离、缓慢漂移,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南美洲和非洲的生物物种相同,古老的岩层非常相似,说明它们可能曾经连在一起。 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亚欧板块几乎全部是陆地,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板块的张裂运动可能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的碰撞运动可能形成山脉。 红海扩大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运动的结果。 地中海缩小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的结果。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珠穆朗玛峰还会继续长高。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为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多变的天气
人们通常用阴晴、冷热、风雨等来描述天气。
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叫天气。一个地方一年或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时间较短、多变,气候的时间较长,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预报
卫星云图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一般来说白色越浓的地区表示云层越厚,下面为阴雨天气,而能够看见绿色和蓝色的地方往往是晴天。
为了能够看懂天气预报,人们通常用专用符号来表示各种天气。请大家熟记各种天气符号。
我们可以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网络查询,看报纸,打电话等等途径获得天气信息。
空气质量的好坏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空气质量的高低通常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也叫污染指数。
人们把空气质量的高低划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等级别。请大家熟记个空气质量等级的质量指数。
城市空气质量的高低除了与自然因素有关以外,还与人类活动有关,而且往往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重要。
气温的观测
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温度计,用“℃”来表示,读着摄氏度。
气温的观测,一般是一天观测四次,分别在8时、14时、20时、2时。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当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以一天为周期的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二时左右。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
8月和2月;南半球正好相反。 气温的分布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从低纬度想高纬度递减)-纬度位置不同;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海洋气温-海陆位置不同;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地形因素影响。 降水的观测
从大气中奖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降水。
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单位是毫米。一天观测两次:8时和20时。 降水的变化
通常用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变化。
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有的地方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方,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
描述方法:降水均匀用“全年”,降水不均分季节,超过100叫”多雨”,50左右叫“湿润”,降水很少叫“少雨”。如A:全年湿润;B: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降水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