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在意的是保守和秩序,作为几百年来世界体系的领先者,英美推崇血统论就是保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1840年前我们中国人也大体如此,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吗?
那么怎么解释英美国家的自由主义呢?
前面说了,英美国家有血统论,但不唯血统论,如果把英美文化简化为“唯血统论”,并且在本国照搬模仿,那是纳粹。关键是血统论本身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必须用“自由平等”加以弥补。
血统论像一道墙,给贵族以安全,但墙修的太高,未尝不是一座监狱。血统论最大的问题,是让出身较低的人(下文简称平民吧,并不严格)感到失去生活的希望。在霍格沃茨,马尔福不和赫敏说话,只是用阴冷的眼光看着她,同样,在麻瓜的世界里,哈利也少不了挨表兄弟的拳头。如果平民们也相信了血统论,从而隔绝了两个阶级的交流,那么早晚有一天维克多?陈和布拉德?吴就会揭竿而起,即使遗传学的血统论是正确的(呵呵,存疑),贵族们的质量优势也会被平民的数量抵消,毕竟,平民永远是大多数。
这个问题对统治者非常重要,必须想出办法。
贵族对平民的认识,有时候比平民对自己的认识要深刻的多。大部分平民反对贵族,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只要把墙稍微打开一些缝隙,允许一些平民中的活跃分子进来,大多数平民都是乐而不疲的。这才是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之道,唐代的科举制不就是这么干的吗?用欧美的制度作比方,就好像一个股份公司,在保持大股东控股的前提下,发些股票让别人分享部分红利,是壮大公司的资本的好事。英美一贯嘲笑纳粹,就是嫌他们太笨,一块钱本钱只做一块钱的买卖。英美国家向来是能把一块钱花成十块钱的。其奥妙,就在于怎样借平民的力。
血统论让平民绝望,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解决之道就在于办法就是贵族们自己相信血统论的同时,一定要让平民们相信个人奋斗。必须画一张香喷喷的大饼,让平民们感到食物的香气,最好就在眼前!因此,英美贵族体系文化中一向都有大量鼓励平民奋斗的内容。罗琳的小说把哈利、赫敏当正面人物,很正常啊,英美文学界自古以来就是承担这项画饼充饥的光荣任务的。麻烦搞欧美文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整个欧美的文学圈子历来偏左,据说战后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老混蛋丘吉尔之外,直到911才给了一个右派(奈保尔,2001),其他都属于左派文学,自称是社会主义者的作家不计其数。还记得吗,“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嘿嘿,中国人都感动好几代了。可是真的如此,为什么《哈利波特》中还在反复讨论“纯血”/“麻瓜”呢?
66
还有朋友提到英美的差别,这里也说两句。我本人对于初学者来有个建议,刚刚学习英美文化,要从英美一体的角度,尽量用英美文化互相参照,这样能更快速的入门。这个阶段,尽量不要试图作太细的区分。
为什么呢?因为英美爱唱双簧,专门组团忽悠人。
英美是夫妻,夫妻就会经常吵架,互相找对方的小麻烦。比如哈利波特剧组就特别强调“完全的英国血统的演员”,剧中也少不了轻轻讽刺两下美国文化,比如这个活宝:
他的衣着大体上是二战前美国人的正装(凭感觉待考证,请各位核实),是片中最典型的美国元素。他在全剧终的表现,基本上是英国人在嘲笑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下骗子太多。
但这种吵架往往是一种障眼法,人家夫妻吵架跟吃饭差不多,床头吵架床尾和嘛。这两个国家价值观念99%是近似的,只是经常出来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才能把舆论控制权从左手调到右手,就像华尔街党民主派和华尔街党共和派天天干的事一样。
67
进阶的同学如果要研究两个国家的差异,简单的说:英美文化都有51%的贵族,49%的平民,只是不同时代比重不同。大体上以两次世界大战划线,战前的英国是贵族精神占优势。有人说我写的英国不是现代英国,倒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确实如此。此时的美国大体上还没有摆脱祖先流浪汉、穷人、异端的影响,价值取向上偏向平等。外交上是门罗宣言、威尔逊主义、门户开放,内政上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市场经济”,史称“镀金时代”,在英国这些老贵族看来,当然就是“骗子多”的地方了。此时美国的贵族自豪感,主要还是从黑人身上获得的。
两次大战之后,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世界领导地位或者说世界霸权,两国的平民/贵族风格就颠倒了过来。英国是工党上台、自由党式微(等于是“平民”的主体从中产阶级下移到了劳动阶级,简单地说就是偏左了),伦敦政经成了名校,多元文化、种族平等、义务教育这些东东,都开始出现了。当然,还有不可避免的大政府、福利病。
美国呢?虽然有些历史的惯性,表面上仍然强调平等,但实际上美国越来越保守,越来越“贵族化”,冷战后尤其如此,突出表现就是政治领导人的家族化,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和克林顿家族,每个家族周边都聚集着一群类似古代门客的智囊团,小布什上台用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竟然是福特爷爷的当年的国防部长。全世界的保守主义大师(哈耶克、列奥?施特劳斯)都跑到了美国,外交上也开始讨论“美国的世界责任”,现在还在中东打仗。相反,黑人平权了,因为大量“非法移民”大体行接任了黑人当年的角色。“奥利奥”(黑皮白心)可以努力的去营造49%了。
至于英美文化的整体倾向,到底是平等为主,还是贵族为主,如果各位留学生方便的话不妨试试我下面的预测: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1997年世界上哪个重要的人物去世了?一般人都会说是邓小平;如果你问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白人同样的问题,回答是什么?
我猜100个人里面有99个人会回答是:戴安娜。
戴安娜就是个典型的王室包装抛给平民的幻想彩球——她本是侯爵之女,但英国王室硬把她宣传成一个“平民”——结果引来英美平民疯狂的追捧。英美“戴安娜文化”到现在仍然是非常热门的现象,这就是英美文化中骨子里的贵族相。现在的凯特王妃,大致也走的这个路子,只是随着时代的进展,加点平民喜欢的“婚前同居”之类话题。
另外,留神点那1个回答是邓小平的人,他反倒很可能是个贵族,能分得清谁真正在拨动这个地球。
68
(我没出过国,全凭猜测,猜错了请留言告我。教师只是我的职业,但我不是万事通,深知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也。)
第五篇 霍格沃茨的校长(下)
(我不喜欢这样写帖子,太学术,像论文,不好玩,只是血统论引来的争议太多,不知这样的回答能否解答留言中的问题。)
还是好好分析霍格沃茨吧。
如前所述,英美文化中的“平等自由人权”倾向,集中体现在“自由选择”理论,也就是在《密室》的结尾校长说出来的一句话:“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并不是我们的先天能力,而是我
69
们的选择”。这种论点在英美文化中比比皆是,因此血统论分析完了之后,现在可以比较详细的介绍一下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选择”论了。这也是后面几篇的基础。
严格地说,英美国家的“自由选择论”并不是本土货——整个英国文化,都是广义上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自由选择”的源头来自基督教的教义。有人问我为什么片中的文化符号为什么没有梵蒂冈,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没有特别必要专门解析,教皇大家天天见: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