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根据弱智儿童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从建立师生良好感情入手,抓住新颖的学习材料,使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词]激发;兴趣;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等特点,在弱智学校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喜欢数学,有些学生不喜欢数学,这固然与弱智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实际智力水平的差异相关,但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数学学科是否有兴趣则是能否学好该学科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激发弱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以良好的师生感情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情感基础。师之爱,如春风,能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师之爱,如甘露,能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弱智儿童天生不幸,更需要教师的爱,只有教师真心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感情的投入,注意教师的形象、教态,自始至终表达对学生的信任鼓励的情感,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营造出温馨愉悦、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致盎然。 我曾做过几次尝试,即在刚接班的时候,先找来学生的座位号,按座位号牢牢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正式上课之前与学生实行情感交流:“同学们,老师虽然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但我却知道每一个同学的名字,你们相信吗?”当我亲切并准确无误地叫出某个学生的名字时,他们高兴得又是鼓掌又是拍手跺脚,兴奋极了,这样,师生之间架起
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学生无形之中对我所教的学科也产生了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情感很不稳定,不善于控制自己,高兴时喜形于色,受挫时垂头丧气,多变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获得成功,以成功的快慰消除消极的情感,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的理解活动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用成功的快慰调节情感,对弱智儿童尤为重要。例如课堂提问,简单的问题能够请智力水准深的孩子回答,有点难度的问题能够请轻度弱智的孩子回答,并即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回答错的学生要鼓励他“再动脑筋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来……”对回答不完全准确的学生,能够告诉他“你的思路是对的,离准确答案只差一点,再想想!”对一下子就能报出准确答案的学生,我投去赞许的微笑,并进一步提升要求:“这个问题回答的不错,老师如果这样问……你能行吗?”这样,对每个弱智学生都乐于动脑,敢于发言,消除了学习上的自卑感和恐惧感,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他们会与老师有更深厚,更融洽的情感,由衷的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以新颖的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弱智学生因为智力原因,喜欢新鲜,所以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使所教知识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例如在教“比多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了两个装有黄白两色乒乓球的盒子,问学生能说出两个盒子里共有多少个球吗?为什么?学生对此感到新鲜,一下被吸引住了,
纷纷举手回答,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瞎猜),接着,我打开一个盒子倒出黄色乒乓球又问:“现在你能说出两盒,一共有几个球吗(不能)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要想知道两盒一共有几个乒乓球,必须先知道黄色球的个数和白色球的个数。最后,我导出新课:“要求两种颜色乒乓球的总数,但其中一种颜色球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被吸引住了,整节课他们积极动脑思考,找准中间问题,抓住“比多求和”这类题目的规律。 弱智儿童生活经验较少,对新生事物产生好奇心,如能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就能引起学生求知兴趣。如教学“平年、闰年”时,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开始教学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已经上中学了,可从出生到1996年2月底,他刚过完第4个生日,请大家想想小明多大了”,这个题目一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说:“真奇怪!怎么4岁就上中学啦?”他们都急于知道答案,我就顺势讲了“平年和闰年”的新知识,引导学生实行平年和闰年的比较。抓住“奇特”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会使一些枯燥的概念、法则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三、以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动手操作 操作活动在弱智学校教学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弱智儿童主动获得感性经验,调动学习兴趣,而且对于促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身体的健康发育(特别是手指小肌肉群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人
们常说“心灵手巧”,“心灵”就是指智力发展,“手巧”是指动手操作。计算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即使教师耐心讲解,弱智儿童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和接受,有些看似理解了,却不能灵活使用,如果采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能够有效地协助弱智儿童对计算教学中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用“凑十法”计算9十5,起初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凑十,我就为学生准备了9只小黄鸡和5只小黑鸡的图片,伴随着欢快的背景音乐,我操作演示给学生看:9只小黄鸡,差1只凑成十,所以把5只小黑鸡分成1只和4只,9和1凑成十,十加剩下的4只得14只。填写算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剪一剪、摆一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学生理解了“凑十法”,并很容易地记住了我为他们编的顺口溜“凑十法”,即“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二)游戏教学 根据弱智儿童好动、持久性差的心理,要完成数学课上教与学的任务,使学生学的愉快,积极,主动,必须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乐学、爱学的情绪,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我经常采用主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并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采用愉快的游戏,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情境,唤起学生愉快之情,使情感和理解活动产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元、角、分的理解时,教室布置成了商店,教师的粉笔,学生的文具,书包等都标上了价格,由学牛来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一堂生动的数学情境课就产生了。再如,百以内加减法练习时,我设计了“动物请客,对号人座”,把枯燥的计算练习题变
成了游戏课,学生积极性很高,从游戏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兴趣。到了高年级,教学内容多是干巴巴的计算,不能像低、中年级那样唱唱跳跳,听听音乐,做做游戏,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挖掘潜在的有趣因素,引起学生兴趣。四、以数学知识的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让弱智学生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经过不畏艰险的“攀登”取得成功,获得满足,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教学中既要注意量力而行,又要注意对轻度智力落后的学生留有一定的难度,使其“踮起脚来才能摘到桃子”。例如在教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部分内容后,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问题:比较1+2+3+4+5+6+7+8+9+0 与1x2x3x4x5x6x7x8x9x0的大小,让学生根据刚才学过的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们很有兴趣,两名轻度学生拿起笔就在草稿纸上算,另一名轻度学生却两眼紧盯着题目看着突然大叫起来:“不用算,不用算,肯定是第一个算得数大!”当我微笑着问她为什么时,另外两名计算的学生也突然看到了奥秘:第二个算式最后是乘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这个算式得数是0 。通过这样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弱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保持这种积极性。[摘要]兴趣是儿童学习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弱智儿童学习数学时,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根据弱智儿童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从建立师生良好感情入手,抓住新颖的学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