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大纲
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 汉服可以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又可分为礼服和常服,民服也可分为礼服和常服。另外还有戎装,是武官武士在打仗时穿的,由于它自成体系,而又和汉服复兴关系不大,所以,在此暂不讨论。 我改动一些词汇,我不太赞成其中某些分类和表述方法。不过对我还是很有启发!
汉服初步分类规划制定方案(草稿)
首先说明一点 历史上的汉服与现在电视上的相比
第一在颜色搭配上很清雅简洁大方 颜色常用的就那么几种 没电视上那般華丽艳俗(当然主要指明代汉服风格)
第二是在花纹纹饰上 真正的汉服都有一套固定的纹样 每种纹样都有些意义(尤其是汉代)没电视上那么杂乱无章 画神的画鬼甚至连写字儿的都有
第三就是电视上很多款式历史上并不存在 什么高耸的欧式立领等等。
第四点就是虽然历代汉服表面给人感觉好象很复杂 但其实每件衣服都能归在以下这几大类里 看上去复杂有时只是这几种相互搭配的较丰富而已但源头其实是不变的 就好象一种公式 好几种解法一样 而电视服装不仅杂乱的多 连起码的几大要素都没沾上边 因此只能让人越看越糊涂 越觉得复杂 其实关键是普遍人没有“我们也有民族服装这一概念”所以肆无忌惮的乱设计异想天开 而要成为民族服装 则必须要有体系 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其实历史上汉服还是很成体系的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小枝小节改改也没什么 如果连最基本的几种样式都背离的话那还是别叫汉服
常服
汉服核心:右衽 广袖
可以基本上分为四大类:裙裳式 深衣式 长衫式 褙子式 (其实这四大类在样式上基本没什么区别 都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通的 所分成类只不过是由于少许穿法上部分结构上有些不同 几种风格兴于很长一段时间 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影响很广泛 而且 主要由于其是汉服的最基本的样式是汉服的基础 源头 很多后来的新式样皆出于此的缘故 故分之)
一 裙裳式:(此为汉服的源头)
关键词:上下两截分开。上面的为衣,下面的为裳,我们现在所说的衣裳就是指此。衣与裳两种不同颜色 1 组成部分:白色内衫,长到腰部的右衽或对襟上衣;白色衬裙,长到膝盖的帷裳,盖到脚面的宽裙(裙可有皱折),腰带,绶佩带。
2 穿着方式:将内衫与上衣穿好后,再将围合式的衬裙包住上衣围好(也就是说 上衣一定腰掖到裙里面),系上腰带即可。惟裳与裙的穿法皆同上。最后等一切穿好后,系上最后的腰带,再在腰带的正中间部位挂上绶佩。一般来说,裙的缝隙处是在后面。 3 裙组成部分:
A 裙腰部分:既裙的头端。也可以和裙身颜色一样,也可以不一样(不一样时多为白色)。明代时裙腰多为
白色松紧带 B 裙身部分
C 也可以没有裙腰 4帷裳分类: A 直裾 B 曲裾
C 皱折式(即像折扇那样的感觉 当然那是布料 没那么夸张)
D 燕尾式(形状如同燕子的尾巴 就和我们看到踏歌女子舞蹈服的裙底部一样 兴于魏晋南北朝 不过只限于女子)
当然 后三者都是属于艺术造型之类的 存在过但可能女子穿配的可能兴更大一些 只有第一种才是最常见的 5挂在裙裳上的其他装饰:一般都是玉佩 在周礼盛行时期 士大夫缺少玉佩被视为如同衣冠不整一样的失礼行为 而且玉佩的挂法不同人该佩带什么样的玉佩都有待于详细复杂的研究不过一般是挂在腰带的左右侧;其次是结带 大概到了后期只是装饰性作用 多为女子所用
6总结:最开始的裙裳装不限于男女 既男女都是穿一样的 但后来男子着裙裳逐渐被长衫袍褂所代替 由日常生活逐渐退隐到礼仪祭祀中去 是汉服中作为礼服必不可少的一种;在常服中裙裳装发展到后来逐渐兴于女性范围中 到了汉代以后 女子汉服早从连体的深衣重新回归到以前的上下两截的分开穿法 隋唐时常说的襦裙装 上襦下裙 其实就是裙裳装的一种只不过襦稍短些 裙稍长些(襦 其实就是上衣 只不过一种很短的上衣)它其实也是上衣掖在裙里 只不过将裙提到了胸部 到了明代 基本上又一次复礼 恢复了原始那种正统的裙裳样式。分辨裙裳装最重要的是看下身是否为裙子 只有是上下两截分开既都可算 没有必要区分的更加详细
二 深衣式
关键词:深衣按大类分其实也可算做是裙裳装的一种,因为它下面配的是裙。但由于上衣很长,不是掖在裙里而是散落在外。而且又有曲裾这种样式穿法都很独特的一种。故上衣曰深衣 (深衣分直裾 曲裾两种。但直裾除掉下面的裙其实和后来男子穿的长衫没什么太大区别 因此只说曲裾) 1 组成部分:长到膝盖以下的曲裾上衣,盖到脚面的宽裙,腰带 2 穿着方式:由于很复杂 见马王堆考古研究。基本上是交领后将衣绕腿缠裹住 然后再将衣角上提到腰部 系上腰带
3 总结:深衣也是男女没什么区别,汉代男女都穿一样的深衣。不过可能男孩子穿直裾 女孩子穿曲裾效果更好些(因为曲裾更显女孩子身材)不过现在再让男士下面穿裙显然很不对劲所以为了与时俱进 最好女孩子穿裙子 男孩子换成普通长裤 三 长衫式
关键词: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所说的四大类根本就不存在样式上的不同处 差别只不过时穿着搭配不同而已一切都是由裙裳装发展演变而来的 何谓长衫?就是右衽式(交领)的袍褂 只不过仅仅是将上衣变长 盖到脚面而已 说白了就是长式上衣
1 组成部分:白色内衫 白色衬裙;盖到脚面的右衽或圆领上衣,腰带
2 穿着方式:白色内衫 衬裙先以裙裳装的穿着方式穿好,然后再穿上长衫 3 总结:长衫可系腰带 也可不系。到了后来成为男子常服 下面不再配裙子 或是长裤 或是绑腿的长袜四 背子式
关键词:背子其实也是长衫 只不过其对领的形式存在的普遍 因此感觉好象和右衽的长袍不一样但和长衫不同的是 它稍短 而且左右两面开衩(这样是为了方便行动)有些妇女的甚至开衩到腋下 而且 和长衫不同的是 它一般不配腰带 因为其本来就是以超级休闲舒适为主的 1 组成部分:长到膝盖的对襟上衣,长裤或宽裙
2 总结:背子男女则是有区别的,男着长裤女着宽裙
不管这几类如何 怎样变化 有几个特征是一直不变 贯穿始终的
一 汉服领子:
1 右衽:又叫交领。
A 关键词:是汉服最原始的特征,也是一直由汉服诞生之初延续到明末的是汉服最明显的标志 所以说 缺少右衽特征的汉服根本不能称之为汉服 汉服右衽的穿法是汉服的核心 其他配件及穿着方式可以说都是围绕此展开的
B 穿着方式:穿上汉服后交叠衣领。右衣领在上 左衣领在下 右领压住左领使左右两衣领形成交叉状 到腰部将右领下角的衣带与左腰侧的衣带系在一起 打上结。之所以称为交领是因为左右衣领交叠后成 X 状(如果衣料透明的话)而衣料不透明的情况下呈 y 字状
2 对领
A 关键词:虽然借于其他民族因素而兴起但到了宋明时期也逐渐成为主流 。对领不同于右衽与圆领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没有衣领 因为它直接一条直线开到上衣的末端 这样是为了更简捷方便。在历史上对领女子用的时候较多
B 穿着方式:穿上汉服后不用交叠衣领 直接将左右衣领上的衣带系在一起 打成结。
C 对领分类:
a 一种是最常见的直接一条直线开到上衣的末端呈 II 状。至于衣带的部位 在上端 中端 末端皆可。一般普遍是在中端 因为这样系的稳固
b 另一种是有衣领衣领开到胸部 在衣领末端系上衣带 余下部分自然散开 呈 Y 字状(如此符号 衣带处在“两条线汇成一条线的地方”)。这种对襟类似现在韩服的衣领。这种衣领多用于背子
3 圆领
A 关键词:前两者多用于常服圆领多用于礼服。虽然不同衣领没什么性别区分 但圆领还是男子用到多些
B 穿着方式:穿上汉服后也是右部分在上 左部分在下 右部分覆盖住左部分 到肩部将右领处的衣带与左肩上的衣带系在一起 打成结
注1:衣带等于现在的扣子 衣带主要是固定上衣。裙带主要是固定裙裳
二 汉服袖子
1 广袖:广袖就是我们看到汉服上很大的袖子。呈半弧形有收袖口。与和服的正方形袖子还是有区别的。是汉服最原始的袖子之一 汉代时收袖口部分较袖子整体是多出来的一部分颜色也与袖子整体部分不一样 一般是和衣缘一个颜色 但到了后来这种突出来的收袖口逐渐隐蔽 只容手伸出来 下面却是缝合在一起的 这样是为了少往袖里灌风 像汉服那么大的袖子如果整个袖子都是开的 不知会有多冷!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受思想文化的影响 为显出飘逸洒脱的本性 整个袖子都是开口的。但在现代 可以定为冬天时穿的汉服有收袖口夏天则可以整个袖子都为开口
2 箭袖:又叫胡袖,是从胡服来的。基本上是很窄的袖子和现代差不多。为何叫箭袖?因为形状如箭 上端较宽一些 下端较窄些
3 坎袖:坎袖就是没有袖子部分。一般情况下对领的上衣坎袖时较多。右衽与圆领的上衣很少有不带袖子的
汉服9种款式的归纳介绍
浅论汉服(仅指衣服)发展史,以历史的角度驳斥朝代论,汉服9种款式的归纳介绍
概论:
历史上的汉服绝不是杂乱与多样的,老生常谈再论朝代化。
虽然否定朝代化已有很多朋友论述过,但我这次还是想以事实款式来简单阐述,而且,就是以历史上的这些款式进行论述,成为一门新兴的汉服发展史。这样我们耐心看下去,看看汉服究竟,是否是杂乱无章的。
虽然我们强调过,汉服不同于服装史,但实际上,汉服和服装史学其实是化等号的。因为历史毕竟是事实,我们无法更改它,而服装史论著,也不是杂乱的,那只是因为言辞不清段落混乱图片混杂而导致的一种错觉!尤其对于刚入门研究的朋友,多会有这种感觉。
历史上的汉服,我归纳为这几个词:整齐划一,层次分明,演变甚微,它实际上是非常单一的,综观历代,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规律,无非衣裳分两截,一会合在一起,成为深衣;一会又分开--一会上衣变短,配了裙子成了襦裙;一会上衣变长,成为袍衫;一会变宽点,一会变窄点;而交领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只有继承和增加(而且发现,越到后来增加的款式越多),只有受欢迎程度的稀疏,没有废弃,没有凭空另创和断代。其实就这么简单。
首先我想一些刚接触汉服的朋友也许看过很多服装史著作,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想,虽然感觉说的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