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教师:王兴刚 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 学校:石嘴山市第七中学 访问连接:百度文库教育专区中学教育初二年级语文 通讯地址: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黄河西街16号 邮编:753000 联系电话:0952-2651302或13995465711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属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重视诵读和背诵;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据此,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重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教法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分析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多媒体投影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导语设计2: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解释课题,了解作品
1、解题: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介绍相关知识(多媒体投影)①邹忌,②齐威王,3《战国
策》简介:
三、预习检测(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1)读准字音。(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翻译下列句子。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方法: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多媒体显示:
2、[自学指导]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方法: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①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②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习第二自然段
① (学生齐读)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②(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①(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②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堂能力达标训练
涉及读音、词义活用的词语用法、宾语前置句、解释句子等。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整理本课字词,。完成《练闯考》能力训练题。 2.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
(一)通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结构上的“三叠法”, 鉴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彩的对话和精巧的结构。
(二)分析人物,品味邹忌高高超的劝谏技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 补充相关材料《三人成虎《螳 螂 捕 蝉》,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组织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邹忌劝谏为什么能成功,学习其高超的劝说技巧。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鉴赏邹
忌的劝谏技巧,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 “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四、课堂小结,从内容和写法上总结,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五、课堂达标检测
选择课外阅读,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为题,写一篇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