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对美的鉴别能力,提高其欣赏水平。 3.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以能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美化自身。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美学思想与美学。 (2)美学的产生。 (3)美学的研究对象。
(4)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方法。 2.学习绪论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美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认识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应注意的事项;了解美学产生的大致过程及美学课程的性质。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1.教学内容 (1)美的本质 (2)自由创造
(3)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征 (4)自由创造与美 (5)美的内容与形式 (6)美的规律
(7)真、善的概念及其与美的联系与区别 (8)丑的概念和特征
(9)丑与美的关系 (10)美的特征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与生活的本质的关系以及美与真、善、丑的关系的理论;理解并掌握自由创造、真、善、丑的概念;了解其它学派的相关观点。
第三章 美的产生 1.教学内容
(1)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2)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结合具体史料认识美的产生过程及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明确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
第四章 社会美 1.教学内容
(1)社会美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特点
(2)人的美包括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美两部分,人的美重在内容 (3)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的概念及其与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联系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社会美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特点;理解并掌握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与形式美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美与环境美的概念及其与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五章 自然美 1.教学内容
(1)自然美的内涵与特点。
(2)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的产生和根源 (3)自然美的各种现象 (4)自然美重在形式
(5)自然美的特征及在审美中的意义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的根源;自然美与自然、人类社会、人类实践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自然美的特点和作用。
第六章 艺术美
2
1.教学内容
(1)艺术美的内涵与特点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对艺术美观点的分析 (3)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4)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5)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6)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基本要求
艺术美是美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艺术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问题,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艺术美的概念和特点;了解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观点;深刻理解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艺术美的作用。
第七章 意境与传神 1.教学内容
(1)意境的内涵与特点 (2)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3)意境使人产生美感的原因 (4)传神的内涵与特点 2.基本要求
意境与传神属于艺术美的问题,是我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特征的两个重要范畴。理解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进行艺术欣赏、艺术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掌握意境、传神的概念及其特点,理解意境为什么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并能结合一些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了解美学理论中关于意境与传神的著名论断。
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教学内容
(1)艺术分类的意义
(2)历史上对艺术分类的主要观点 (3)进行艺术分类的原则 (4)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艺术分类的意义和我们进行艺术分类的原则以及艺术的三大类别;掌握三大艺术类别的具体门类和审美特征;了解有史以来的几种重要艺术分类及其分类依据、主要优缺点。
第九章 形式美 1.教学内容
(1)形式美的内涵与特征
(2)形式美的根源与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3)构成形式美的主要因素 (4)形式美的法则及其主要内容 (5)形式美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 (6)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的问题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和掌握形式美的概念和法则,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认识形式美在美的创造中的作用,了解形式美的特征及如何运用美的法则。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1.教学内容
(1)优美与崇高在形式上的表现特征及美感差异 (2)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3)崇高在现实与艺术中的表现 (4)崇高的根源 (5)崇高的审美作用。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并理解优美与崇高的不同表现特征及美感差异,理解崇高的根源是社会实践,认识崇高在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三个领域中的具体表现;理解康德与黑格尔对崇高的基本观点,了解美学史上的其他几种代表性的观点,认识康德等西方美学理论中所讲的“崇高”与我们所讲的崇高(壮美)之间的区别。
第十一章 悲剧 1.教学内容
(1)悲剧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2)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著名观点 (3)悲剧的几种类型
(4)社会主义社会悲剧产生存在的原因与特点 (5)悲剧的客观效果和积极审美意义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悲剧的概念、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审美作用;认识悲剧的几种主要类型,社会主义中存在悲剧的原因;了解美学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关于悲剧的不同论断。
第十二章 喜剧 1.教学内容
4
(1)喜剧的概念与本质
(2)马克思主义对于喜剧产生的根源及喜剧本质的论述 (3)康德、黑格尔等美学家关于喜剧本质的观点 (4)喜剧艺术的特征
(5)喜剧艺术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其联系与区别 (6)喜剧艺术的审美作用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喜剧的概念、喜剧艺术的本质、喜剧艺术的特征;认识讽刺与幽默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暴露性喜剧与歌颂性喜剧的异同。
第十三章 美感的本质特征 1.教学内容 (1)美感的概念
(2)美感的形象直接性内涵与理解
(3)美感的精神愉悦性的内涵及其与生理快感的区别与联系
(4)美感的潜伏功利性的内涵、根源表现、与个人实用性的区别及与道德感的不同 (5)美感的想象创造性的内涵与主要表现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美感的概念,美感的本质特征及其基本含义;认识形成美感本质特征的原因,了解与美感有关的主要问题;了解美感问题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第十四章 美感的心理因素 1.教学内容
(1)审美心理与主要审美心理因素 (2)感觉的含义及其审美作用
(3)知觉的概念、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在审美中的作用和特点 (4)表象的概念、特点、与知觉的联系和区别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5)联想的内涵,联想的不同形式与不同作用 (6)想象的含义与特点,想象的种类、联系与区别 (7)情感与审美情感的特点,情感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8)理解与审美理解的特点,理解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在审美活动中的几种主要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重点理解与掌握每种心理因素的主要概念、特点及其在审美中的一般作用;认识各个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各种审美因素在具体审美实践中是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