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织经》全文
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此书,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则天面对此书,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罗织经》是唐代武周王朝时期那个臭名昭著的、专门整人害人的酷吏来俊臣和他的党羽编著的后黑书。此书机心缜密,邪恶有术,让读过的正直人士无不脊冒冷汗、脚底生寒,无不感叹中国潜文化之可怕。即便是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女皇武则天读后也感叹不已。虽然这是反人类的、刑讯逼供、罗织罪名、制造冤狱的邪恶东西,但是,它的出现也让我们明白两点:一是这样反人类、反社会的东西能够产生并且贻害数千年,一定有它滋生的土壤,这就是权力文化、专制政治,专权、集权、专政的祸根一日不除,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君不见,即使到了现代二十一世纪,仍然有许多正直之士被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伤害;二是邪恶小人肆无忌惮的赤裸相告,让我们从另一方面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汲取教训,免遭其害。远祸避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了解《罗织经》。
《罗织经》全文十二卷: 阅人卷第一; 事上卷第二; 治下卷第三; 控权卷第四; 制敌卷第五; 固荣卷第六; 保身卷第七; 察奸卷第八; 谋划卷第九; 问罪卷第十;
刑罚卷第十一; 瓜蔓卷第十二。 【《罗织经》原文】
罗织经第一卷 阅人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实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罗织经第二卷 事上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持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
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
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罗织经第三卷 治下
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
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
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罗织经第四卷 控权
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
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事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求乃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罗织经第五卷 制敌
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
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
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于淫邪,不耻也。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甚。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恶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罗织经第六卷 固荣
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
《罗织经》全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