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研究论文:探究古曲《古怨》的美学意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美学论文

探究古曲《古怨》的美学意义

南宋时期的音乐在我国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在南宋时期的音乐中,形式上并未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继承了历代音乐形式的基础上对原先的音乐形式有所创新。作为南宋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古怨》,它是我国现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一首声乐作品,也是一首很难得的古老的声乐文献。

一、作曲家简介与写作背景

《古怨》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家、音乐家、文学家姜夔(1155-1221)所创作的。姜夔,汉族,饶州鄱阳人,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他的一生比较坎坷,怀才不遇,而且屡试不中。一生都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他青少年时期曾经北上到过江苏淮楚(今江苏淮阴),往南下到过湖南潇湘(湖南永州一带),后来长期居住于安徽合肥,浙江湖州和杭州,平时都是靠别人救济和卖些字画为生。晚年受辛弃疾等豪放派的影响,词锋略有转变,呈现出豪放的风格。这种客居异乡,颠沛流离的

生活,让作曲家体会到了一种身在异乡的孤独感,与心灵上的不确定感。所以作者所写出来的词曲等作品都很阴暗与荒凉,一般都表现出一种浪迹天涯,孤苦无依,悲悲戚戚的感觉。

他是一位非常爱国的音乐家、文学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但是因为自身的颠沛流离与寄人篱下,没有能力来挽救人民于疾苦之中,而且性格中又带着文人柔弱的特性,对于自己面临的状况,想改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看着当时南宋朝廷因为都城在河南汴州,所以在对金人强行占领北方却不管不顾的情形,而对爱国将领辛弃疾等抗战派却进行打击,联想到自己凄苦的身世,觉得国破家亡,世事无道,说不尽的凄惨与悲凉。于是,创作了《古怨》这首歌曲,它除了探索唐代的“侧商调”、和伊州的“大食调”与“侧商调”的关系外,更主要的是借此来寄托作者的无限哀思与怨恨。

二、《古怨》三段体乐句的分析

《古怨》是作曲家在探索“燕乐调式”时所创作的,当时这种调式被称之为“侧商调”,它的特点是在原先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上“清角”和“润”两个偏音,即加上“4”和“b7”两个音而形成七声调式。当时音乐家姜夔经

常自己作词作曲,被称之为“自度曲”,他所创作的作品大多数是歌词是长短句的,而《古怨》却是采用了骚体,并且他用自己谱写的古琴手法把它记录了下来,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这些古琴指法更方便人们辨认与记录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总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包括了前奏,演唱部分和间奏三种音乐形式,歌词为“日暮四山兮,烟?暗前浦,??舟兮-?所,追我前兮-不逮,?後?兮何?,???”没有调式的变化,但是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图2-1前奏采用了八度跳进的手法: 图2-1

而在演唱部分则采用的是同音进行的方法,显示出古琴特有的琴歌风味。如图2-2: 图2-2

第二段是歌曲的发展阶段,歌词为“世事兮何?,手翻覆兮?雨,?金谷兮花?委?土,悲佳人兮薄命??主,?不?有春兮,妾自?兮?暮,??素。”第一句话一进入就是一个大二度的转调,如图2-3: 图2-3

研究论文:探究古曲《古怨》的美学意义

美学论文探究古曲《古怨》的美学意义南宋时期的音乐在我国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在南宋时期的音乐中,形式上并未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继承了历代音乐形式的基础上对原先的音乐形式有所创新。作为南宋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古怨》,它是我国现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一首声乐作品,也是一首很难得的古老的声乐文献。一、作曲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kblw4nyth5nd0e7n2yj9vfqx3d4wu015v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