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药学院四年制本科药物制剂、药学专业使用)
Ⅰ 前言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基础课之一,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剂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物质结构概念、元素周期律、溶液理论、化学平衡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重要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比较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技能。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溶液、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过渡元素。本课程在讲授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安排有一定数量的实验,一是配合无机化学理论课教学,巩固、验证和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二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三是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能力,养成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现象的习惯,从而具有正确归纳、综合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使其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
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9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讲课52学时,实验40学时。 四 教材:无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天蓝 姜凤超主編,6版,2015年。
II 正文
第一章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的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基本特点,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取值规则;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和主族元素及第四周期过渡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和s、p、d 原子轨道的形状;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保里
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周期与电子层,各周期元素数与相应能级组轨道数,族与价电子数。
(二)熟悉波函数和轨道,核外空间某点电子出现的概率和概率密度,量子数及其取值范围
1
和物理意义,量子数与轨道数;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函数及其极大值数;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及其造成的能级交错;元素的原子半径、原子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在同一周期和同一族中的变化规律。
(三)了解玻尔的氢原子模型;电子衍射实验和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薛定谔波动方程
及其解。
三、教学内容
(一)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玻尔模型建立的基础及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二)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假设、测不准原理、薛定谔
方程及其解。量子数与轨道数,波函数的的角度分布、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径向分布图及电子云图。
(三)多电子原子结构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及多电子原子中的能级交错,多电子原子核外
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
(四)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周期与族、周期表的分区。
(五)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元素的原子半径、原子的电离能、原子的电子亲合能及元素
电负性在同一周期和同一族中的变化规律。
第二章 分子结构
一、教学目的
了解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基本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条件、特征和共价键的类型;熟悉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掌握以sp、sp2和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的空间构型;掌握范德华力和氢键的概念,并说明其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离子键的成键条件和特点;杂化轨道理论及分子轨道理论要点。
(二)熟悉离子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离子电荷、电子构型和半径;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
力和氢键;晶体的类型及其特性。
(三)了解分子的磁性和极性;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影响离子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的因
素及离子极化对键型和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晶体的宏观特性及晶体的微观结构。
三、教学内容
(一)离子键 离子键的成键条件和特点及离子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离子电荷、电子构型
和半径。
(二)共价键 经典路易斯学说及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重点阐述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
理论及分子轨道理论。
(三)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分子的磁性和极性。
(四)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和氢键(分子内和分子间)。 (五)离子极化 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影响离子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的因素及离子极化
对键型和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六)晶体结构 晶体的宏观特性及晶体的微观结构,晶体的类型及其特性。
第三章 沉淀与溶解
2
一、教学目的
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规则及有关计算;熟悉沉淀的生成、溶解,并了解沉淀转化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溶度积规则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
影响。
(二)熟悉沉淀的生成,沉淀平衡中的盐效应,同时沉淀、分级沉淀、沉淀溶解和沉淀转化。
三、教学内容
(一)溶度积原理 溶度积概念;重点阐述溶度积规则及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二)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的生成,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同时
沉淀、分级沉淀、沉淀溶解和沉淀转化;一般介绍沉淀反应中的速率问题。
第四章 酸与碱
一、教学目的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熟悉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的特点;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及有关计算,了解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熟悉同离子效应的概念及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有关计算。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Ka和Kb的意义、具有共轭酸碱关系的两物质Ka和
Kb间的关系及它们与Kw的关系;水的质子自递平衡;一元弱酸(碱)溶液、多元弱酸(碱)、两性物质溶液中[H+]([OH-])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的机理,缓冲溶液pH的近似计算。
(二)熟悉缓冲体系的选择和溶液配制。 (三)了解路易斯酸碱概念;人体正常pH的维持与失控。
三、教学内容
(一)酸碱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质子碱、两性物质、共轭酸碱对),Ka和Kb的意义、与Kw的关系及具有共轭酸碱关系的两物质Ka和Kb间的关系;一般介绍路易斯酸碱概念。
(二)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及[H+]、[OH-]与Kw的关系。
(三)弱酸弱碱电离平衡 一元弱酸(碱)溶液中[H+]([OH-])的近似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多元弱酸(碱)的分步质子传递概念和[H+]([OH-])的近似计算,两性物质溶液中[H+]([OH-])的计算。
(四)缓冲溶液 详细讲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的机理,缓冲溶液pH的近似计算,
缓冲体系的选择和溶液配制,一般介绍人体正常pH的维持与失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