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志万卷堂的旧号。穿过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外,名殿春簃又称内园。\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园中有精雅书房两间,为旧时书斋。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芍药花其形多变,其色艳丽,《诗经》中作为男女赠别之花。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根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簃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飞檐翘角非常轻巧,将人的视线引向上空,扩大了空间,丰富了景观。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北墙用红木精巧镶边而成的长方形窗景,奇峰湖石与傲雪腊梅、苍翠青竹、阔叶芭蕉、天竹红果相掩映,那静中有动的图案,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宋苏轼《与潜僧绿筠
第11页 ./. 总共48页
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竹成为隐者名士的代名词。居必有竹,竹子四季常青,因为竹叶的取向各异,能把声波的反射相互抵消,因此竹子有一定的隔音保静功能,竹可使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气,竹子潇酒挺拔,宁折不弯,虚心有节,与士大夫文人追求的高尚品德相契合。梅花玉洁冰清,象征着纯洁、坚韧和气节,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为报春花,梅花之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清幽宜人,这正是中国文人不同于西方人重色不重香的独特艺术心态。
殿春簃室内陈设的家具,大多为明式。明式家具具有简、线、精、雅的风格特征。简,就是造型简练,轮廓舒展;线,就是线条流畅,挺拔取胜;精,就是做工精细,结构合理稳固;雅,就是整体和谐,气韵雅清。殿春簃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为了少占庭院活动面积,又与墙身结合。得到墙面衬托,采用周边假山布局,取得余脉连绵的情趣,东墙的峰洞假山沿边围成凹凸多变的弧形花台,南面曲折的花台处庭院主轴线上,穿插几快有观赏价值的峰石与白皮松,青枫相互衬托,并与殿春簃对景观赏。花台两侧设磴道而上,为近观林可自由漫步,花台西南为幽泉,不落俗套,并增添无限联想。自冷泉亭沿西墙至西北角假山中间的较低峰石,种桂花、青枫,富有花木假山小品观赏意趣。殿春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
第12页 ./. 总共48页
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精致。本着主园利用水池为中心的原则,在内园余地全部铺砌与周围山石花木色泽和谐一致的花街铺地,平洁的整片花街铺地与中部主园的浩深淼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二是以石点水,使网师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河卵石组成的鱼网图案使人与渔夫联想与该园\渔隐\主题合拍。 1932年,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寓居殿春簃,张善子养乳虎作临本,名虎儿。可惜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张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庆。张大千未去世前,曾亲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来内地。现在网师园勒碑留念。1978年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于1979年10月下旬动工,1980年4月竣工。明轩全长30米,宽13.5米,四周是7米高的封闭山墙。明轩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走出潭西渔隐右拐,便来到了月到风来亭,此亭六角攒尖型,三面临水。底部以黄石堆砌了三个石洞,从水底筑基,下细上粗,高出水面两米,石墩之间临空,好象深潭,亭内设鹅顶靠,供人休息,内为朱色裙板,外贴水磨砖细。亭内天花板中悬一红木宫灯,亭内悬挂\月到风来亭\篆体匾额,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月到风来亭座西向东,亭背后曲廊透迤,向南北两翼伸展开,仿佛亭子张开两臂迎接游人。月到风来亭中一面大镜,将明波若镜的水面,天光山色以及对景射鸭廊、空亭等秀美景色映入镜中,大
第13页 ./. 总共48页
有人在画中之感。在亭中凭栏静观,池南濯缨水阁与池北看松读画轩相呼应,俯视池南岸高低起伏,低处出水留矶,井有自然式踏步下达水面,更增添游人浮水之感。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是中秋赏月最佳处,届时,你可以看到五个月亮:天上、池中、镜中、月饼和月亮桌(圆桌),月到风来亭把人与自然界的风、月、水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十分亲切。亭周池边到石矶,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蹲石矶可以掬水,可以玩月,亭子挑出水面,可以与秋风相邀与明月对酌,人与清风、明月相伴,彼此亲密无间,这样就赋予这一处景观以人格灵性,构成自然与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连接月到风来亭,南北有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它与彩霞池东边的射鸭廊呼应、对比,射鸭廊笔直,爬山廊婉蜒、射鸭廊南面无廊,爬山廊则是完整的南北长廊,射鸭廊西面彩霞池,东临白墙,爬山廊东临彩霞池,西面则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真迹,供游人观赏。爬山廊壁间嵌砖镌刻\樵风径\额,樵风即采薪归来乘着顺风,径名寓隐居之意。廊壁嵌有十块书条石。
从爬山廊南丘拐便来到濯缨水阁,水阁以\濯缨\命名,突出\渔隐\主题,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濯指洗涤,缨是系冠的丝带。意思是洁净的水,可用来洗涤帽子,污浊的水只能洗脚了,后人用\濯缨\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缨水阁轻巧,云岗浑厚,富有对比,该阁坐南朝北,面阔一间,基部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阁下而入,屋顶用线条柔软的单檐卷棚歇山,粉墙青砖黛瓦,配以花边滴水,古色古香的戗角起翘,有一呼欲飞之态,阁内四周有窗,凉爽通透,盛夏,在
第14页 ./. 总共48页
临水一面的长脚寿字扶手栏杆前数鱼,水面凉风习习而来。阁前一座落地屏风,两面分刻八骏马图、三国志人物及花篮博古等图案,阁左右两面配置和合窗,南墙巧借窗外天竹、桂树为景、透窗南望蹈和馆,窗景遥遥相对,窗中见窗,景中见景,北见较低的看松读画轩隐现于树丛,东北向的楼房前后参差,高耸的古柏与贴水的曲桥、石矶亘列于中,而临水的竹外一枝轩看似神似的舫。濯缨水阁内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郑板桥书写:\禹寸陶分,曾三颜四\八个字,引自四个典故,耐人寻味。大意是说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勤奋谦逊的学习态度,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颜子不听不为不符合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
从濯缨水阁往东走,便是黄石叠砌的云岗,它环山有石径,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枫、玉兰。云岗山体高俊、古朴、自然,造园家借鉴国画山水画中云岗山体的趣味,刻意表现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雾缭绕的情趣,运用岩横为迭的手法,将黄石块体依断层岩体层状结构的节理错综迭置,再现高岸巨石形成的断岩地貌。石,含茹着太古的历史意蕴,具有\古\的文化品格,中国文人对石的崇拜,实际反映了文人对史前文化的一种恋旧心理,奇石是大自然的精灵,具有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崇拜石头也是对自然的崇拜,中国文人们对石头的尊崇表现为文人和自然的融合,赋石以灵性、以人格。园林假山的气势和风格与所用石料有关。黄石属细砂岩,有纵横交错的节理,石面平直,梭角分明,这些特征使黄石山刚硬平直,浑厚沉实,层次丰富,轮廓清晰,而湖石属石灰岩,石质软,表面凹凸不平,
第15页 ./. 总共48页
5篇有关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范文 doc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