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瓦尔登湖》:自然生态与文学创作之精神桥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瓦尔登湖》:自然生态与文学创作之精神桥梁

作者:许瑞芳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7期

摘 要:《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梭罗的重要作品,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作。文章从生态文学话语建构的角度,就其写作方向、思想内容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加以评析,并揭示其影响后世的生态文学魅力之所在。在全球生态状况日益恶化的今天,以生态文学的视角解读《瓦尔登湖》,目的是要跨越文本与现实的鸿沟回归自然本真,为现代生态文明的解构与重构,做出一份切切实实的努力。 关键词:瓦尔登湖 生态文学 话语建构

什么是真正的奢侈生活?不同的人有着各异的想法,有人认为居住在有着左岸之名的豪宅,才可称之为奢华;有人认为座驾为宝马、奔驰之类,才是身份的象征;但也有人认为看着花开花落、树木生长,亲手埋下种子、亲自收获果实,才是真正的富有。亨利·戴维·梭罗就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奢华,这种生活是与时代相反的一种安静与朴素,寂静与孤独。而他的笔尖也仿佛带有灵性一般,将这种生活记录下来,形成了《瓦尔登湖》这部著作,让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享受着大自然芳香般的思想。

《瓦尔登湖》在1985年“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的评选活动中,荣登榜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也与《圣经》并列被称为“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一。能够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且获得如此之高的赞誉绝非偶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绿色文学研究”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关注自然生态,例如1974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出版了专著《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研究》,提出了“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主张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首次尝试研究文学艺术与科学生态之间的关系。之后出现了很多学者、文学家提倡将文学与生态结合起来,并逐步形成了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其后的时间里,生态文学更是异军突起,超越国界的限制,传播到世界各国,一时之间,很多国家的文学作家应声而起,蔚然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生态文学思潮。 一、生态写作之先行者——解构文学向度,激发创作灵感

正是在生态文学思潮的影响之下,1982年,徐迟重新校译的《瓦尔登湖》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中国文学界诸多作家们的强烈关注,成为长期影响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异域文化经典,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启示价值。正如我国新生代散文作家苇岸在他的自传《大地上的事情》

中写到:“我喜爱的、对我影响较大的,确立了我的信仰,塑造了我写作面貌的作家和诗人,主要有:梭罗、列夫·托尔斯泰等。”[2]

苇岸对《瓦尔登湖》的喜爱达到极致,连读两遍,并做了近万字摘记,在他眼中,《瓦尔登湖》是一部优美的、自信的、撼人的散文,“在精神的意义上,有些书籍形成了丰富我們情感的血肉,有些书籍构成了支撑我们一生的骨骼。本书属于后者”“我感到很幸福,由于这本书,我觉得我获得了一次新生。它给我带来的精神喜悦和灵魂颤动,是我读过的其他书所不能比拟的。它教人简化生活,抵制金钱至上主义的诱惑。它使我建立了一种信仰,确立了我今后朴素的生活方式。”[3]

可以说在世界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梭罗从一个寂寞的写作者,变成了一个时代的先行者,以至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人对梭罗的迷恋日趋增强,梭罗几乎成为美国文化的偶像。而这种偶像效应的深层次的影响,是他的《瓦尔登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用节制、淡薄的文字,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这一切只为呈现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成为人们感知大地的思想启蒙。

在梭罗眼中“湖泊是自然风景中最美且最具表现力的部分。”[4]所以他选择在此独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过着一种简单、朴素的隐居生活,展示了有人类出席的自然界。中国古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曾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5],在旁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在梭罗眼中却是“最甜蜜、最温柔、最纯真、最鼓舞人心的交往对象”[6],大自然的神秘与瑰丽,经过梭罗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探索,以及对自然情有独钟的感受,都体现在了他那富有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中。梭罗认为“美的品味大都是在露天培养的”[7],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太阳、风雨、冬夏——大自然莫可名状的纯真和恩惠,他们永远赐予人类健康与快乐。”[8]在梭罗眼中,大自然甚至清晨的空气都是我们的灵丹妙药,“古老的大自然使我们保持健康、平静和满足,依靠它我们才得以永葆青春。”[9]甚至大自然本身也是一位贴心、慈善的友伴,“哪怕可怜的厌世者,哪怕最忧郁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伴侣。”[10]梭罗痴迷于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他每年只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劳作,其余的时间都用来阅读、思考、写作以及与大自然的亲近,真正地融入自然境界之中,注重与大自然的沟通和交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他有一个真实的发现“世界一直在啃青苹果”。事实上,在他眼里“地球本身就是一只巨大的青苹果,想起人类的孩子在苹果成熟之前就来咬了,这是多么可怕地危险”。[11]所以,梭罗所提倡的生活不应该是单一的简单生活,更蕴含着一种高境界的追求——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就是我们后来一只提倡的生态意识的最初觉醒。

当同时代的作家纷纷被时代大潮所吸引,从时代热点话题中汲取创作灵感时,梭罗却从中心话语中走出,用诗意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司空见惯的,因而也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寻常图景,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出视觉上的美感,并巧妙的将其内化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文学上的升华,使得亲近自然、歌颂自然成为文学作品新的主题,并在文学作家的笔下得以延伸。这

种全新的写作方式与生活理念,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灵魂彷徨时代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梭罗曾经说过:直观的自然经历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智慧。梭罗从一开始,便强调参与自然、实践自然,亲身经历的重要性,并有着强烈的投身荒野的激情,也正因为此,才能够成就他的这部作品,他很少去考虑人们习以为常的享受,而是放弃了人们追求的财富、名利和安逸,去追寻那种时常人望而却步的美——自然生态之美,并将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看做是自己的恋人一般,看做是有利身心健康的灵药一般,记录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他人生追逐的外在简朴而内心富有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呼喊,成就了与同时代人相比极具前瞻性的作品,这也许就是自然生态之美的魅力所在。

二、生态写作之新视角——转变文学观念,探究创作价值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视角,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时代的必然性。生态文学的现实需求是全球生态状况的日益恶化,而其理论催生素则是生态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对当代世界自然与文化环境的观察,透视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脱节与失衡问题,并深入探讨现代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梭罗不仅将自己的身心、激情、灵感全部都倾注于大自然之中,而且将对自然的真情感受,以文学的语言进行独特的创作,不仅影响了文学,而且“改造”了文学。

如果说,传统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以人为中心”,基于文学实质上是“人学”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的话,那么它更多的是关注文学构成中十分重要的四个元素——作者、读者、作品和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更多侧重于人类世界或者称之为“人类社会”。直到出现《瓦尔登湖》这部作品,它打破了文学领域的这一传统认知,变“以人为中心”为“以自然为中心”。梭罗投身大自然,搬到瓦尔登湖畔,亲手搭建小屋,一边自己动手料理生活,一边潜心写作,通过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展示了被工业文明淹没已久的简朴生活,不仅自己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而且以亲身的实践开辟了一种自然文学的写作范式。

《瓦尔登湖》把传统文学作品中“客观世界”的概念由“人类社会”拓展到整个“生态系统”,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视角,颠覆了文学即人学的传统理念。这种理念的转变无疑成为文学领域世界观的一场革命,引领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开始用生态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外部世界。在这崭新的文学视域下,处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人不仅不是中心,不是自然的主宰,相反成为自然的一份子。“我极其自由地往返于大自然间,仿佛自己就是它的一部分。天阴凉凉的,还刮着风,我只穿一件短袖在湖畔的乱石滩上散步,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寻常,但出奇地合乎我意”“我在大自然里以飘逸的姿态逍遥来去,已与她化为一体。”[12]梭罗笔下的松林奇景,湖畔生灵,甚至连青草、足迹也写得灵性十足,共同构成了大自然中互相依存和谐相处的生命群体。梭罗就是在这相对固定的大自然环境里启发自己的灵感,享受着那种未经雕饰的接近纯自然的宁静生活。这部来自大自然的文学作品告诉我们,要想求得自身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而且更需要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般尊重自然界的其他生物,要效法

《瓦尔登湖》:自然生态与文学创作之精神桥梁

《瓦尔登湖》:自然生态与文学创作之精神桥梁作者:许瑞芳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7期摘要:《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梭罗的重要作品,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作。文章从生态文学话语建构的角度,就其写作方向、思想内容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加以评析,并揭示其影响后世的生态文学魅力之所在。在全球生态状况日益恶化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juab62zj02b61z97l7x8uhsm07tfq016z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