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回形针的小钩子一个、回形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1、出示生活中的三辆车图片,说说它们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 2、出示缆车图,说说它又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
3、是啊,借助缆绳的拉力,缆车可以轻松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种用绳子拉的车,就是我们的小缆车。 4、小组试试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小缆车运动起来? 5、学生回答:绳子的另一端挂回形针,用它来拉动小车。(板书:拉力→车运动)
6、提问:为了不让小车冲出桌外,我们可以怎么做? 7、猜猜:在绳子上挂多少个回形针刚好可以让小缆车运动起来? 8、想想,说说:是不是把这么多回形针一次性全挂上去?那应该怎么做?
(一个一个轻轻挂,不然手对小车会有个拉力) 9、小组实验:挂几个回形针可以刚好拉动小车,把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
10、材料员把材料放回原处,各小组交流汇报。(针对各组数据不同,引入误差概念)
11、在这个实验中,拉动小车的拉力从何而来?回形针起到什么作用? 12、根据学生回答引出重力概念:这说明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
就是重力。
13、谈谈生活中的重力现象。
1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借助回形针本身的重力可以拉动小车,也得出了用多少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那我们能否想办法让小缆车运动得更快?
15、猜测:回形针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16、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根据老师提供你们的秒表,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才公平呢?
17、交流方案及注意事项:
(1)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回形针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比如:起点、终点、小车等。
(2)如何增加回形针数量?(第一次实验的个数至少不低于刚使小车运动的数量,以后要多个多个增加,最好成倍增加)
(3)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18、各小组进行实验
19、实验结束,把材料全放进抽屉,各小组汇报交流,得出:拉力越大 ,小车运动得越快 ;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慢。
20、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1、拓展延伸:教师演示玩皮筋游戏,提问:为什么橡皮筋能弹出去?
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拉力→车运动 拉力大→车速快 拉力小→车速慢
记录单
1、挂( )个回形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2、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记录 拉力大小实验(回形针次数 从起点到终点个数) 时间 1 2 3 1 2 3 1 2 3
附送:
2024-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是《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处于本单元的中间。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认识和使用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这一课分成了三个部分,首先是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先决条件。教材上提供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图片,以及关于力的单位的文字介绍,那么这就是一份很好的“说明书”,我们需要做的就要让学生去阅读这份“说明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测力计的原理。而第二部分是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同时也用文字提示了学生使用注意事项,学生需要在文字提示的指导下来实践测量方法,同时进一步感知力的单位概念。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做橡筋测力计,这个是对测力计种类的一种拓展,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制作知道不同的测力计可以测量过轻或者过重的物体,但是这不是对力的深入学习理解,与这个单元的主题设计联系不紧密,因此,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研究。
教材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对于一种未知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说明资料、动手实践等方法去学习掌握。但是对于学习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检验。而人们检验认知的办法往往是通过继续实践,但是在继续实践之前,我们需要对我们已经认识的东西进行反思和发现问题。因此,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汇报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来检验自己的学
小车运动的快慢 平均值 我们发现了什么? 习成果,反思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是学生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而弹簧测力计的核心部分是弹簧,学生在生活中和前几课的学习对弹簧是有定的感知和了解的,而这节课是要求学生知道力量大小对弹簧长短的影响效果,以及利用这个效果来准确表示力的大小,因此通过让学生观察和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知识点。而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物体结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证学生自主完成对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认识。
而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由于学生具备的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以及实验记录表格的提示进行实验,但是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学生去理解,因此,这里需要学生在动手实验后,通过汇报和交流来反思这些操作方法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验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来反思和提醒自己对使用方法的理解。
当然,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出现交流无序或者不能主题鲜明的进行交流,那么我们在交流前可以为学生设计好交流要点,让学生的交流围绕要点开展。这样不仅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了民主、尊重。
学生对于一种新工具的学习常常还是期望老师的讲解和指导,而没有学会自己去研究,长久造成学生学习的不自信与探究的不勇敢。而我们利用任务驱动,用“合同”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学会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心,促进了学生优秀人格的形成。
一、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观察阅读的过程中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2. 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知晓弹簧测力计的单位和使用注意事项; 3. 学生在测量物体重力大小过程中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学生在预测与实际检测物体重力过程中建立“牛”大小的实际概念; 5.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认识使用陌生工具的方法和信心。 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引入 学生倾听 1. 我们学习了“重力”,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有“重力”。 2. (老师出示木块、钩码、钥匙等物品)它们的重力大小一样吗? 3. 它们的重力大小是多少呢?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来测一测。 4. 分发“合同” 1.利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2.老师设计统一的几种测试物品,有利于学生对检测结果的汇报和交流; 3.在检测物品中有很轻的纸片和很重的铁块,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不能超出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同时也让学生去寻找检测超出范围的测量工具。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二、学习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生按“合同”进行学习(见“合同”) 5. 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A关注学生阅读进程;B关注学生合作情况C关注学生实验记录D关注学生汇报准备 让学生在“合同”的帮助下,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而教师的关注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让他们利用的资源,他们可以向老师询问,但询问的前提是自己在动手与思考过程中的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 汇报要点既是让汇报的学生理清汇报思路,也是给倾听学生关注点,让学生的交流主题和针对性更加的明确。 三、汇报 1.学生汇报; 2.听的各个小组按照老师公布的汇报要点进行点评 3.学生点评点:A指针调零;B读刻度的角度;C纸片的重力测试结果出现差异,说明这个测力计无法准确测出太轻物品,即超出测量范围;D铁块太重超出测量范围;E对于测量结果有微小差异,需要我们进行估读;F重力与质量单位是不同的。 6. 现在请大家汇报你们的检测结果,请按以下几点进行汇报:a我们怎么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检测的b估计重力大小与实测重力大小c估计和实测的差距有什么变化。 7. 老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于学生的点评点说出自己的看法:A指针未调零,造成结果偏大或者偏小;B读刻度的角度不水平,造成结果偏大或者偏小;C纸片的重力测试结果出现差异,说明这个测力计无法准确测出太轻物品,即超出测量范围;D铁块太重超出测量范围;E对于测量结果有微小差异,需要我们进行估读;F重力与质量单位是不同的。 四、拓展 学生倾听 8. 纸片太轻、铁块引导学生课后太重,都超出了今天这个制作与探究。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测量它们呢?请大家仔细阅读书上第78页的方法,看看你能不能测量出来。 三、
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