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2 周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通过诗文了解节庆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节庆:生命的节律 重点、难点: 1.节庆的原初意义 2.个人节庆感受的统一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 口头表达训练 谈论自己熟悉的节日习俗 书面表达训练 写作一篇关于自己在某节日的经历和感受的散文
教 案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讨论一个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演化的历史以及各地的不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一部分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一部分滥觞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或者其后。其中又有很多在历史上消失了,或迁置到其它节日中成为某种有机构成因子。那些几经嬗变、传延至今的,则依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心理调适、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题解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往往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还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因此,了解节俗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对于正确认识节日文化现象,积极引导节俗活动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延续至今的我国传统节日一般具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数量多,几乎每个月份都至少有一个节日;二、节日形式成熟,构造复杂,单纯性质的节日较少,综合性质的节日却较多,每个节日都有一套相应的节日传说、节日饮食、节日娱乐、节日礼仪、节日禁忌,构成了一个个繁复的节日习俗系统;三、在每个节日中都可找到一些最为古老的文化遗存因子;四、作为大文化系统的一个支系统,中国传统节日较之其他支系统,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内容与色彩。中国传统节日的这四个特点,一方面证明了它的载体文化是高度发达而成熟的,另一方面证明了它自身也是高度发达而成熟的。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文化,节庆本来就由人对自然四季的感知而生发,始终跟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庆典、礼仪、活动等是外在的习俗,内在的则是人的心理认同,在节日中,人的各种情感可以得到积淀和升华。值得注意的是,跟相对集中的节日情感倾向比,具体个人的感受更为复杂而微妙,但都可以在节日带来的仪式感中得到抒发。因此,在对本章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化和相关习俗,另一方面应该特别注意节庆对个人情感的意义。这后一点集中体现在为数众多的节庆诗文中,除了教材所选,可作一定的补充阅读。
三、主要内容 (一)“新年”诗文 1,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新年始于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称春节为上日、元日、正旦和元旦等,现代改称为春节,而将元旦移到公历一月一日,作为这个新节的名称。由春节至元宵,构成了中国农历元月进行的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节庆系列。
春节的源起和滥觞期非常古老。农历元月,对于东半球北半部的农耕和游牧民族来说,是一个暖风南来、寒冰解冻,开始农耕和春牧的月份。因而,早在远古和上古时期,便传承着以立春日前后为时间坐标,以春耕或春牧为主题的农事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春节节庆的雏形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和构成因子也一直遗存至今。
任何一个古代节日均具有浓厚的祭祀节日的色彩,并具有一套或单纯或繁复的祭祀礼仪。雏形阶段的春节,祭仪一是祭祀农具之神,二为祭天祈年。汉代以后,立春节庆开始向春节大年节过渡,这表现为两个演进过程:一是节庆日期由以立春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二是单一型态的立春农事节庆逐渐过渡到复合型态的新年节庆。到了南北朝时期,春节便发展成为我国最隆重、盛大的节日,它昭示“新年”的地位也得以完全确立。而到了唐、宋,春节节庆活动继续发展,衍生出了各种样式的请神、迎神、游神等祭祀性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农事性仪俗和食俗。
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大部分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春节前后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所以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开始,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刷墙壁、剪窗花、贴春联、置办年货、添制新衣、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辞旧迎新”的主题进行。同时,尽管祀神祭祖的氛围有所淡化,酬谢灶神、门神、财神等神明,并祈愿在新的一年获得更多福佑的习俗,仍然在很多地方流传。年节当然还
是合家团圆、娱乐狂欢的节日,走亲访友、游戏饮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2,“新年”诗文的希望之情
新春佳节,万象更新,到处都洋溢着希望和喜悦的色彩。所以跟新年有关的诗文大多充满乐观、积极的情绪,课文所选姜夔词作和罗懋德的文章即是如此。
补充阅读材料——新年相关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二)“清明”诗文 1,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的由节气演化而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处在春分和谷雨之间,日期固定在公历4月5日左右。但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来源和功能都要复杂得多。清明节很大程度上是融合了寒食节以及上巳节的习俗而来。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之前,期间禁止生火,只吃冷食。汉代以前,寒食禁火时间可长达一月。至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到了唐代,寒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唐以后式微,多数地方日期逐渐减为一天,最后与清明合而为一,其节令食俗和扫墓祭拜之风一并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对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一般认为与上古仲春时节的改换新火仪式有关,而把禁火和重新生火跟吃冷食联系起来则相对要晚一些。禁火冷食习俗背后先民的思维模式,有一种在春天重新开始的仪式感。但是更为后世所熟知的寒食理由则是为了纪念介之推,晋国国君之子重耳流亡在外,介之推割肉奉君,助重耳成就一方霸业,后因不愿出来做官,被已成晋文公的重耳烧死在绵山,晋文公于是下令定介之推烧死之日为寒食节。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原始习俗社会化、世俗化过程中的一种附会,这在中国节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而除了禁火吃冷食,传统寒食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和祭祀祖先。
同时,先民以三月为万物萌生的月份,在这样万物萌生的春天举行迎接生命之神复活的庆典,本是具有世界普同性的古老文化现象。举行此类仪式的节日都有着相似的复活节性质,这在中国上古时期最好的对应就是上巳节。上巳指的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每年都不固定,魏晋之后就固定以三月三为节。这个节日以迎接生命之神复活为核心,展开了沐浴祓禊、招魂续魄、祭祀社神、祈年求福、跳傩驱疫、男女春嬉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后因其中的性放纵色彩与礼俗不合,不断加以整束,在汉族中渐只剩下曲水流觞、郊游踏青、招魂续魄等相对文雅的习俗。又因其与寒食、清明在日期上的接近,上巳节的踏青游玩和因鬼神复活而来的祭祀之俗,逐渐并入寒食、清明,最终在唐宋之后为人所忘。
正因为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和意义,清明节成了一个在告别过去中重新开始、悲伤和欢乐并存的节日。回顾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可以看出贯穿该
大学语文(艺术类)黄意明-教案——第十一章+节庆:生命的节律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