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艺术教案
【篇一:《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时间:2013年6月4日上午第3节地点:六楼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尹立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背景,把握中国美术的三个发展取向——传统、融合、西化,区别不同取向的特点及其代表画家、作品。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不同取向作品的鉴赏,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取向的作品,结合自己的体验用美术术语分析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学会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基础上尊重多元,感受多元;体验和感受不同取向的美术作品,发现不同取向美术作品的价值;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1、中国现代美术产生不同取向的背景、特点。
2、学会鉴赏不同取向的代表画家,学会鉴赏他们的作品了解其特点。 教学难点:
活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课堂辩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中,其中有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有些受到西方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美术经过了激烈的演变,如今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节课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中国现代美术的艺术魅力。
2、问题情景:大家回顾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西方的影响?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同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整个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课件分别展示四个方面展示传统和现代的区别,这些
影响是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渗透而产生。 二、讲授新课:
1、教师点拨:当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渗透时,产生了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在这三种态度的作用下,呈现出了三种美术类型:传统、西化、融合。
2、讲解传统型中国画。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有所发展的地道的中国画。
3、欣赏作品:给学生讲关于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典故……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只见齐白石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但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4.提问:①诗句表现的是什么?②画面描绘的是什么? ③你从画面上听得到声音了吗?简单的说下理由。
④齐白石在表达诗意的时候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 [学生]:①诗句中描绘的是青蛙的叫声。 ②画面上出现了山、岩石、泉水、蝌蚪。
③a、听不到声音,画不是放音设备,所以听不到。
b、听到声音,虽然用耳朵听不到但是看到蝌蚪,可以想象到青蛙的叫声。
④画家是通过蝌蚪表达青蛙叫声,所以是间接表达。
[讲述]:画面上的声音不是我们用耳朵去“听”到的,而是思考、想象到的,这恰恰是齐白石的高明之处——用视觉表达声音。
文人画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表达主题讲究含蓄。 5、再次欣赏齐白石的其他画作。学生自由鉴赏。
6、课堂拓展:欣赏谷城著名传统山水画画家熊瑛的画。
7、教师讲解:西化绘画即油画,中国油画全盘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特点。
(1)、欣赏《狼牙山五壮士》
(2)、教师提问:①这是一幅什么画,画面真实吗? ②从人物的穿着看他们是什么身份?处在什么环境中?
③艺术家通过抗日战争这个题材,运用这样的一个艺术形式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
④画面中人物衣服的颜色和山的颜色是同类色,有什么好处? [学生]:①画面是真实的。
②画中的画着五位战士站在悬崖边上,怒视侵略者,他们已经没有退路。
③歌颂五位壮士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主题表达是直接的。
④五位壮士站在一起是三角形构图。
(3)、教师总结:这幅画使用了色彩、明暗、透视、结构等造型方法,所以看起来比较真实;画面没有托物言志,没有借物抒情,是直接表达主题;同类色的运用,一是协调画面,二是象征中华民族的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高山融为一体。
(4)、欣赏吴作人的《齐白石像》,引导学生分析。 8、教师讲解:融合型的中国画
融合型的中国画是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
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们,如徐悲鸿、李可染等人。
(1)欣赏提问:徐悲鸿的《群马图》,你认为好在哪里? (2)徐悲鸿的《群马图》,融合中国和西方的那些方面? [学生]:融合了中国的传统绘画特点和西方的解剖、明暗。
[讲述]:把西方绘画中的解剖、明暗同传统笔墨结合。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历经沧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走上自信自强的强国路的喜悦心情。
(3)欣赏林风眠的《油灯花果》,西方的静物画。《油灯花果》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绘画的哪几个方面?
[学生]:融合了中国的笔墨和审美趣味,把西方的绘画材料中的水粉和造型方式的色彩、明暗也融入其中。
[讲述]:引用了西方的色彩观念和光线;画家用大面积的墨色画背景,又引用西方绘画材料—水粉画水果,花、窗户上有光线的玻璃。此
画追求文人画的审美情趣,注重传统的诗意、境界、和韵律的追求。 (4)小结:融合型绘画分为两种,第一种以徐悲鸿、李可染为代表的融合型中国画,在中国画技法基础上吸收西方的造型法则;第二种融合型绘画是以林凤眠和吴冠中为代表的融合型综合画种,将西方的绘画材料和水墨结合,继承了中国的审美情趣。
(5)教师提问:什么是中国现代美术?引导学生回答。 三、课堂拓展(审美辩论)
1、中国现代美术的三种取向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融合、西化)?
2、分小组进行 “传统”和“西化”讨论,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四、教师总结:
三个取向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我们坚持传统的同时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面对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继
承发扬传统的同时,应该注重多元,走近多元,并发现多元的价值。 五、课后拓展:如果你是一名融合型画家,你将吸取哪些西方绘画的特点呢?
【篇二:中国现代绘画教案】
课题: 中国现代绘画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的美术。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特点,奠定了该时期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其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画发生激烈的蜕变;二是西方油画和版画的引进并迅猛发展。 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
a.知识:中国现代绘画脉络,绘画传统。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绘画传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重难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脉络,传统,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3.教学方法:讲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美术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利用多媒体教学放映一些不同的画让同学们欣赏,并且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引入新课:(5分钟)
播放作品: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潘天寿,群马图(中国画)徐悲鸿,开国大典(油画)董希文,峨眉洗象池(中国画)黄宾虹,春雨江南(中国画)李可染,齐白石像(油画)吴作人,比较两种不同的画。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1.传统型中国画:
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农民出身的齐白石通过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熔古代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印、画等修养与一炉,创造了大量的富有革新精神的大写意花鸟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以山水画著称与世的黄宾虹,他的山水画善于用墨,虽然画的黑,却是黑中有变化,只要细看,便见笔笔分明,层次丰富,所谓“黑、密、厚、重,然虚实有致”,正是他山水画的主要特点,也是他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巧发展的重要贡献。比齐白石、黄宾虹稍晚的潘天寿,广采历代绘画名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多作横幅大画、气势磅礴,如《写雁荡山花》,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采用双勾重彩画山花幽草,用大笔浓墨法画岩石,两者在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等方面形成了强烈对比,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效果,为中国画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2.融合型的中国画:
融合型的中国画是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友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们,如徐悲鸿,李可染等人。徐悲鸿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