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战略战术:人民战争 依靠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关于武装斗争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这是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武装斗争上的体现。
人民战争的主要战略战术: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B积极防御。C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敌。D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思想。
2)统一战线:
①理论 必要性:建立广泛的统一占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旧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
可能性: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
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括全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A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中人口的大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B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又由于这个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缺乏革命的彻底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所以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对象。C地主阶级和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地主阶级 、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 到上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削弱敌人和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地主阶级 、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统一战线。 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
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 的策略原则 ,
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了“又斗争又联合、以斗争求团结”
主统一战线。
②实践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
民党,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
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在此基本上形成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战胜了国民党顽固势力挑起的种种摩擦和冲突,牢牢地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重要目标的人民民 ③原则:独立自主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基本
的和主要的联盟; 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联盟。中国共产党处理两个联盟关系的经验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26
A所谓独立自主,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既统一,又独立。
B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在抗战时期提出了“进步势力”、“是间势力”、“顽固势力”三个政治范畴,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C“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十六字策略原则。
D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基本原则。 ④经验: 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A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统一战线的策略。 B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 C又联合又斗争是支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D 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2. 试论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党的建设:
①重要性 能否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具有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特殊的困难。
B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中国共产党又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
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
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
的党。因此,中国共产觉自身的建
的策略方针,以及同顽固派作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三原则。
题:1.试论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设十分重要。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把建 设一 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建设
有利条件:A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
特殊困难:A中国共产党是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成立的,理论准备不充分。
B中国共产党具有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性质,但党的组织发展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的制约。 C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下,中国共产党被迫远离中心城市,长期战斗在农村的环境中。 D 中国共产党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
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
②内容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际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
思想建设:主要内容:A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B毛泽东倡导运用批语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 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
27
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化”。C共产党员必须注意调查研究,按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
主的结合。
作风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
A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C发扬批语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后共产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党内
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提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
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
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执政党建设: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深刻预见到革命胜利
个务必”的思想,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执政条件上党的建设问题。务必使同志们 出的“两
A扫除官气,不断克服官僚主义 B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C培养和造就千百万
题:为什么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
中国建设的思想:
一、中国建设
1.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1)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基本特征: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成分并存的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主要矛盾:
内部: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内部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外部: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社会性质----过渡性----既有社会因素,又有非社会因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
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制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2)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条件:
经济: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B 重要的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这些先进生
28
产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经济条件。
政治: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A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社会主义的政治力 B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苏联的支援
第二次世界大占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的迅速恢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对中国社会主
量。
义建设的支援,成为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际条件。
过渡路线:
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三改造) 生产力: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审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过渡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A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C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3)社会主义改造
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 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至互助合作的道路。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
创造了:①互助组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团③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的过渡工形式。
过渡形式。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也是通过合作化的途径来实现的。主要特点为和经验是: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 创造了 A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 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 C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 的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正确政策, 使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接受了和平赎买。中国共产党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实现的。
工商业的企业外部的一种合作。
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合作。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方式方法,这是国家同资本主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有①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 ②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这是国家同资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6年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社会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基本确立。它和解949年中华人民
29
共和国的成立一道,构成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里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然而,如何从中国实际
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成为摆在以毛泽东为赌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崭新的 适合中国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
中国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作了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
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
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
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课题.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一条
中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 中力量来
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各种复杂矛盾,在深刻提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创造 又相矛盾的情况,但其矛盾同以往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前进。
性地提出并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可以 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正是这些矛盾推动我们社会的
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
B.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敌我
盾属于非对抗矛盾。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需要 主题。
用专政的方法,后者只有用民主的方法。强调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
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方针,在科学文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
阶段 :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1)经济:
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结合平衡稳定前进
工作 中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2)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1956年5月党中曲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中国八大把它确定为今后我
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