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1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
1
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
2
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2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结尾。合上书,一丝丝疼痛不经掠过心头。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们都老了。”一个古稀老人夫逝女亡时,回忆起远去的天伦之乐,悲欢离合。有说不完的悲凉,道不尽的追忆。一趟末班车,一连串的死胡同,一个长达万里的梦。长梦乍醒,辗转反侧,原来他
3
们仨已经失散。
杨绛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个很朴素的家庭,三个很单纯的学者,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六十年间缘起缘灭,悲欢离合,成就了一段段美丽而凄凉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又而潸然泪下。 一九三五年,七月。故事发生在英国牛津。钱锺书自叹“绌手笨脚”,初到牛津,磕掉大半个门牙。一个入牛津的埃克塞特(Exeter)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一个经常和修女一起坐在课堂侧面的旁听学生。钱锺书和爱妻杨绛在异国他乡相濡以沫,从英国牛津到法国巴黎,求学生涯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精神充实。
《我们仨》从阿圆呱呱落地开始,又因阿圆悄然离去结束。钱媛,祖父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则说她“过目不忘”。和父亲钱锺书最“哥门”,是母亲杨绛“平生唯一杰作”。他们仨的家庭温馨而简朴,相聚甜蜜,吃馆子连着看戏,三个人在一起,总是无穷的趣味。当然,离散也伤怀,钱锺书蓝田师院任教、政治运动,钱媛赴留学英伦,一家人分居各地。他们仨一生坎坷,钱锺书和杨绛早年异国他乡求学,回国后无固定住处,不断奔波,直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钱媛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进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
“世间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五年,父亲钱锺书和女儿阿媛分别住进两个医院,杨绛先生住三里河寓所,三人分居三处。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现在,
4
只剩杨绛先生一人。
“你叫她回自己家里去,她回到了她自己家里去了。”钱媛离去,母亲杨绛变成了梦也找不到她,有阿媛牵心挂肚肠,没有了阿媛呢? 杨绛先生曾做过一个小梦,怪钱锺书一声不响地突然走了。于是钱锺书故意慢慢地走,让爱妻一程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的长梦。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一块“望夫石”,屹立在山头,守望离去的丈夫。
一家人的合影,钱媛写给父母信件的笔迹,还有为父亲画的画像,温馨及至,饱含亲情。看后不经心生温暖,含泪伤感。“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先生“心上绽出几个血泡,像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一个思念我们仨。”一个古稀老人的伤痛谁能懂,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又有谁能体会其中的痛楚呢? 《我们仨》心得体会1000字3
一间陋室,一堆书书籍,一份真情,一辈子,他们三个人相知相守。 ——题记
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段绵远久长的回忆,一个寻寻觅觅的长梦,杨绛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