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文献选读重点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文献选读重点整理

重点整理(仅供参考) 题型:五道论述题

PS:参考的是平时课堂笔记、《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老师的人学现象学的PPT。

经济学部分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一、工资

[1]工资取决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P7)

工资并非取决于市场而是取决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在资本、地产与劳动力分离的情况下,一无所有的工人必须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以维持自己生存和家庭的基本生计。工人便成了商品。因此,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当供给量超过需求量时,市场价格便倾向于自然价格,此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

[2]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工资的影响最小,甚至只有负面没有正面影响。(P8) (1)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当资本家亏损的时候,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2)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

通货紧缩时,虽然货价降低,但工人的工资也会因需求的减小而降低。通货膨胀时,物价增长的幅度又远远大于工资增张的幅度,名义工资增加了而实际工资是减少的,工人的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3)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差别要大得多。 [3]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状态,工人总是处于贫穷状态(P9)

(1)社会处于衰退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

(2)社会的财富处于增长状态中,是对工人最有利的状态。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得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但即使是在种情况下,其实质也只会造成不利于工人的后果。 ?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缩短工人寿命。?财富的增长状态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创造的越多,被剥削的越多。工人还是处于持续不断的赤贫。?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激起的发财欲望,只能通过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获得满足(沦为机器和资本的奴隶,异化) (3)社会处于完满状态,工人的贫穷维持不变。

二、资本

[1]资本是积累的劳动

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只有用资金去购买劳动时,才能给其所有者带来收入和利润,此种资金才被称为资本。因此,资本就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利,即是积累的劳动。

哲学部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三、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

[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它同时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物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两者统一于实践。

(1)旧唯物主义虽然也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是它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被动、消极的反映,忽略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2)唯心主义则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发展了。人的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并非是世界的创造主。

(3)费尔巴哈虽然不否认实践,但他对实践的理解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非“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脱离了阶级斗争的实践,具有阶级局限性。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认识源于实践,因此要证明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证明。所以:“人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即自己思想的现实性和力量”

[3]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1)首先,人面对环境并非完全被动的,人可以改造环境。

(2)其次,人并非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实际上,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才能都是从人的实践中得到的,即教育源于实践。

(3)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改造了“环境”,而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因此,环境的改变(包括教育)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一致的,而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的实践。

[4]宗教是对现实社会的异化。(人的世界“异化”为神的世界)

(1)费尔巴哈认为并非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类,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是人自己创造了天国。这是正确的。

(2)但是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进一步的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

(3)马克思认为,宗教产生是由于社会分裂为阶级的缘故。为了消灭宗教,首先应当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等)。并且进一步对这些矛盾进行分析和认识,然后通过革命的方法去解决这些矛盾。即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消灭剥削制度,从根本

上改变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面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才是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

[5]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在考察人类本质时,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即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在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方面的某些共同属性——理智、意志和心(抽象物)。他所说的人不是社会的人、阶级的人而是自然的人,而这种脱离了阶级性、社会性、

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总是具体的现实的,属于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人总要受到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其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共产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四、人学现象学

[1]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1)劳动本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感性活动。劳动异化,表现在劳动本身对劳动者也成了外在于和强加于他的东西。在劳动中,人被物化、孤立化、原子化、破碎化。 (2)劳动异化在哲学上意味着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或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劳动者和他的生产对象、产品被看作同样的“自然物”,而劳动者同这些自然物的本应是属人的关系却被忽略了。人只是劳动载体、机器。人成了劳动的奴婢。

[2]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共产主义”)

(1)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只是对人的本来的、本源的“类本质”即社会本质的一种偏离,一种“变样”;

(2)人的本质本来应当是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

(3)消除异化,人及其对象向类本质回归或还原,从而走向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对象化和人化自然

(1)人通过对象化来体现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生意义。于是人的生命活动、他的类本质便体现为一个“对象化”的意向结构。

(2)劳动作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活动不再被异化。劳动具有目的,并且必然按照自己“内在的尺度”(美的规律) 来构造对象,是充满意义或价值创造的实践活动。 (3)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容的。真正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界、感性的自然界,是人的感性的意向对象。(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物,人是自然对象化了的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容——自然成了人的无机体。

[4]主体间性及其对“人—自然”的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第(4)条我也不太懂,所以没展开,追求完美者可以去看PPT)

(1)人是感性的存在者:人的感性确定性。人只有作为真正的、感性的人,才能在对象身上、并通过对象而在他人身上确证自己。

(2)人是主体间性地存在者:人的感觉具有类属特点。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者,人的感觉即主体间的感觉,它是可传达、可沟通、可共享的。感性(人)的这种本质上的主体间性,在共时态(空间)上表现为社会性,在历时态(时间)上则表现为历史性。 (3)人与自然自然地关系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感觉是相通的决定了人与自然界(对象)的结合就是人与人的结合,因为感性的自然界“直接地就是对他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另一个人”。

(4)人和自然的存在的“实践本体论”的证明 。

马克思文献选读重点整理

马克思文献选读重点整理重点整理(仅供参考)题型:五道论述题PS:参考的是平时课堂笔记、《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老师的人学现象学的PPT。经济学部分《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一、工资[1]工资取决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P7)工资并非取决于市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jb4v34rqr03gjy5zd2f62h6002tp400l4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