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掌握现代散文中物象形象的鉴赏方法
* 熟悉命题方式、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直击考题 三、了解散文中人物形象、物象(意象)和现实的关系及其社会意义(即社会现实意义)
第四节 散文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培养要点及对策
一、理解、筛(shāi)选并整合文章内容中的信息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培养对策
(一)掌握理解、筛(shāi)选并整合文章内容中信息的方法 * 熟悉命题方式、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直击考题 (二)文本内容探究能力培养对策 * 掌握文本内容探究的方法
* 熟悉命题方式、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直击考题 二、分析、归纳(概括)文章内容、主旨(中心思想)能力培养要点及对策
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方法
* 熟悉命题方式、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直击考题 三、分析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培养对策
掌握分析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的方法
* 熟悉命题方式、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直击考题 B.组织学生进行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训练。让学生明确散文阅读理解需要掌握的内容要点(考查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要点的阅读方法技巧,识记相关的术语,让学生熟悉该内容要点的命题形式(即常见题型),教给学生该类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提供给学生该类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只是为学生形成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奠定基础,而要真正形成学生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散文阅读理解
6
中会使用,这就需要我们编写相应的散文阅读理解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训练,这是形成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散文阅读理解相应的训练,才有可能让学生掌握相关散文阅读理解的阅读技巧,并懂得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学生能力。
三、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平时的课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除了在平时注意将中学生各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要点、方法技巧、常用题型、解题思路、答题模式教给学生之外,还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将阅读理解培养能力的内容贯彻落实到各类相应文体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各类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
四、以散文《故都的秋》的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具体探讨如何把散文类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要点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散文类课文课堂教学当中
1.先确定散文《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需要贯彻落实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目标
整体感知散文文本,理清文本思路,筛选散文文本信息,概括散文内容要点;压缩这篇散文语段;找散文文眼;品味散文重要句子、重要段落;对比等表现手法使用效果鉴赏,对散文文本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鉴赏等能力的培养;其中散文抒情方式的鉴赏就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学会运用这种散文抒情方式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就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2.选定一种便于贯彻落实这些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我釆用的是百色教学名师工作坊重点打造的“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先学后教当堂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先学后教当堂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引进了语文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该课堂教学模式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进行散文文本问题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
7
模式。在整堂课中,该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充当配角,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本篇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目标、重难点进行探究时,适时地进行点拨。而且点拨要到点到位,要千方百计避免对某个词句段或某个问题进行大面积的解释,因为进行大面积的解释会耗掉留给学生进行这篇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宝贵时间。
3.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力争达到这节课预定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目标
(1)先学,即课前先预习。既为之后的教学环节能顺利进行各种相应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打好铺垫,又能培养学生散文文本的自学能力。
这个“先学”环节,就是要求老师在课前根据这篇散文文本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设计好导学案,并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加强指导,不能放任自流。课前预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这篇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预期效果。如果导学案设计得不好或课前指导不充分,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点拨,就是把现成答案亮给学生,恐怕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那么课堂上就常常会出现卡壳,难于推进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尴尬的场面。这样这篇散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自然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了。所以编好这篇散文文本导学案和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充分预习,是这篇散文文本阅读能力潜力能被充分挖掘的关键。
其实,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散文自学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知识大爆炸、更新速度快的时代,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正确的方法自己去获取知识,比老师把具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
这篇散文《故都的秋》教学时间为 2 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第二课时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教学。在上《故都的秋》前,我就先根据散文学习的目标、重难点,设计好
8
导学案;在课前用一个课时指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上课时师生才会表现得那么轻松自如,配合那么默契;课堂氛围才会那么活跃;并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预设要对学生进行的相关语文能力培养任务。
(2)接着就是“教”了。教得好不好,也是这篇散文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落实得好不好的关键环节之一。
有一个好的导学案和课前组织学生充分的预习,也只是这一课堂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要把这节课预定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好,还需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时点拨得好、点拨得当,这就是教的艺术。
而点拨得好与坏,关键在于老师在上课时提什么问题,怎么提问。教师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老师备课是否充分,教学功底如何的具体表现。
有的老师上课时问得很多,但问得杂,问得支离破碎;无法让学生品味作品、感悟文章;又白白浪费了对学生进行相关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宝贵时间。因此,老师课堂上对学生提问要千方百计做到问得精,问得妙。
那老师的课堂提问怎样才算要问得精,问得妙呢?我认为老师的课堂提问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要问在意外处,共振创新氛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的撩拨起来。②问在关键处,不加思考的简单问,缺乏铺垫的突兀问都不能起到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作用,要把握关键,纲举目张的设问才有效果。③问在延伸处,拓展创新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创造性。④问在牵引处,增强创新活力,让学生在课堂里读起来,思起来,动起来,在学习和探究中训练思维,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而且每个环节只能提问2—3个问题即可。
我在《故都的秋》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散文文本,理清文本思路,筛选散文文本信息,概括散文内容要点内容这一环节时,只设计了3个问题:①作者通过是什么来再现“故都的秋”? ②哪四
9
幅画?③这四幅画共同展现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如果学生都答得出来了,说明学生对这篇散文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已经达到了对这篇散文阅读理解预设的目标。
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这一环节时,也只提3个问题:①《故都的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如何抒发?②本文写的是故都的秋,但作者为何写南国的秋?③秋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清、静、悲凉的呢?
从整体感知到对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深入探究,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随着问题的解决,依次对学生进行了整体感知散文文本,理清散文文本思路,筛选散文文本信息,概括散文内容要点;压缩这篇散文语段;找散文文眼;品味散文重要句子、重要段落;对比等表现手法使用效果鉴赏,对散文文本重要问题进行探究;这篇散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鉴赏等能力的培养;其中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的鉴赏就是这篇散文学习的重点;学会运用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就是这篇散文学习的难点。而这些不也正是中、高考要考查的内容吗?于是达到了培养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应对中、高考两不误的目的。
(3)当堂巩固。就是在课堂上直接对之前刚教过的重要内容进行必要的巩固。
对于我们语文来说,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巩固的方法可多了,可进行思维拓展,可进行当堂训练,可进行课文的朗读与背诵,也可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比赛、看点小视频等等方式来达到巩固本节课所教的内容的目的。这也是该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不叫“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而叫“先学后教当堂巩固”的原因。
我在课堂上引导进行思维拓展这一环节时,就是让学生对“秋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清、静、悲凉的呢?”这一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品味悲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