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P 1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了解两种环境:课堂环境 、自然环境P2
第二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以汉语为例,如果一个人是在课堂上学习,他的环境就是“课堂环境”,也称“正式环境”;如果他不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学习汉语,他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
3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 ,怎么理解“外”字P8
对外汉语教学时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外”不是指国籍,而是语言
4(名词解释)什么是母语者?什么是非母语者?P13 把某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来使用的是“母语者”,把这一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使用的人是“非母语者”
5理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解直接消极证据、间接消极证据?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P33. 消极证据:a直接消极证据:从他人纠错中获得的信息
b间接消极证据:某一语言当中从来不出现某种形式
积极证据:从环境中听到的话语
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条件不利、结果完美、速度惊人、潜能相同、过程相同
6 为什么儿童运用到积极证据?P36
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发下实现原有生物潜能的过程。儿童所需的,仅仅是能够听到这种语言而已。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极证据上。 7 年龄和关键期,哪个最先提出来?列尼博格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P49
?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 儿童开始说话是生理成熟的结果 ? 大脑的发育
? (2岁——60%,6岁——90%,13岁——100%) ? 大脑功能“侧化”
? 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
? 右半球偏于感情、社会需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事情。
? 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子的发育,逐
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孩子一般是6—12岁完成侧化的过程。 2-13岁这段时期,列尼博格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8 很好地理解“终极状态”和“年龄效应”的概念P54
? 终极状态:目的语学习达到的最高水平
? 年龄效应:年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里的年龄指的是到达年龄,也称“习得年龄”
既学习者到达目的语国家或社区时的年龄。
9 (分析题)对比分析假说的背景、最早代表人物(拉多)、两种形式、评价P64 背景:
? 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与语言学的独立 ? 1786年,印度的英国法院法官威廉·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宣读他的论文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语言习惯(行为主义的语言迁移思想)
(详细)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跟人类社会其他行为一样。语言
学习同样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学习新语言就是形成一套新的习惯,既然如此,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也能够用迁移的理论来解释。这种基于行为主义的语言迁移思想史对比分析假说的理论基础
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拉多 两种形式:强式假说和弱式假说
强式假说从理论上讲,强式假说有预测能力,更有价值。能够预测错误意味着知道错误的根源,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训练,从而遏止错误的出现。
弱式假说是在学习者的错误出现之后,通过对比分析,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解释这些错误,而且往往是只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弱式对比分析假说已经不再具有假说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分析、解释错误的方法,成了偏误分析的一部分。 评价: 消极:
? 乔姆斯基: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动物行为做出的推测不能说明人对语言使用的创造性。 ? 父母很少对孩子所说的话语结构加以纠正,孩子们说的话也都是创新,不是模仿的
结果。
? 质疑L1干扰L2学习的说法 ? L2学习有4种致误因素:
学习者不了解目的语的规则,根据自己的猜测来表达 正确规则训练不充分
学习者母语导致的对目的语的误用 目的语的某种规则的泛化 ? 质疑“差异=难点=错误”
? 语言之间的对比至少有6种结果: 两者没有差异
L1中是两点,在L2中为一点 L1中是一点,在L2中为两点 L1有的,L2没有
某个语言现象在L1和在L2中的分布区域不同,难以形成对比 两者没有相似点
? 对强式假说和弱式假说的批判
强式假说具有预测能力,这是它作为学习理论的魅力所在。但强式假说忽略的是,在语言差异和错误之间,还有一个学习过程,也就是失之绝对。 弱式假说仅限于确定偏误,缺少进一步的研究。
对比分析假说的积极意义:
? 第二语言教学始终离不开对比,因为学习者是站在另外一个语言的视角上来认识目
的语的。
? 从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影响的角度来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充分认识到了第一
语言的作用。
? 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外语言以及汉外文化的对比研究并没有停止过,它们一
直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10 (简答题)偏误分析的背景(理解),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是什么?偏误分析的步骤有哪些?
偏误分类产生(泛化、迁移) 几种原因造成偏误,通过例子确定是哪种偏误。P80
偏误分析的背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认识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对比分析假说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偏误分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80年代
标志着人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中不同于目的语的现象的重新认识,也标志着人们对第一语言角色的重新认识
科德的偏误分析观:一、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
科德称之为“特异方言”,又称“过度方言”。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 三、从本质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时出现的
错误没有什么区别。
四、错误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语法和目的语语法之间的差别。 偏误分析的步骤: (1).语料选择
? 横向与纵向
? 自然(日常交流)与非自然(专门设定问题答卷)
(2).偏误认定
(认定方法:凭借语感、使用语法知识、根据学习者的解读,不违背原句作者意愿)
? 找出含有偏误的句子、语篇
? 找出与偏误句在意义上等同的句子,确认偏误点在哪
(3 描写
? 对偏误的语法形式进行描述
从传统语法范畴入手(词类、句子):
? 我旅行中国。 ? 最近我比较很忙
从标准数学范畴入手:
? 拿标准形式与偏误形式进行对比,概括二者的区别:误加、遗漏、错位、误
代、杂糅
? 明天你有去银行吗? 他在广州住了六月。
? 小王比较跑得快。他很喜欢我,到底我们结婚了。 ? 他们的日子过和更加和美多了。
(4).解释
? 我们的教室很大和很干净。 (母语迁移) ? Our classroom is very big and clean. (母语迁移) ? 我喜欢我家,我国家。 (目的语规则泛化) ? 这个西瓜很大,十五十六斤。 (讲解不具体)
? “中国和韩国的地铁比较,怎么样?” “椅子不一样,广州椅子很好,因为火
的时候很安全,但是汉城的地铁不安全,很容易火。” (回避策略)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