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 编辑:释心皓
内容提要:《法华经》的科判有两种分类:其一是通例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其二是体现法华开权显实之主旨的二门六段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宗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别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明会三归一之旨;后十四品为本门,明开迹显本之意。《法华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其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二十八品中,唐代湛然选出《方便品》、《安乐品》、《寿量品》、《普门品》等法华四要品,以代表教、行、体、用四者。其意在于,依一乘之教法而修一心三观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证得本觉之佛身,并由此佛身之本体而示现种种应化。
关键词:本迹二门会三归一开迹显本法华四要品 作者简介:释心皓,闽南佛学院讲师。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
参考
. . . .
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此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而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通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一、本迹二门六段的分科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见的经典科判分法,它适用于大部分经典。天台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科判做了两种分类,其一便是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经中,《法华经》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为正宗分;此后十七品《分别功德品》后
参考
. . . .
半至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较平常,不能完全体现出天台本宗所依经典《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重要特色。 最能体现法华圆教一代终极教说的科判是智者大师二门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主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至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此二门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总共六分。这一独特的科判分法被称为法华二门六段分科法。
《法华经》前十四品名为迹门,是阐明释迦最初成道以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迹”是佛陀垂迹化用,佛陀应化人间必然有教化众生之大用,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如来说三乘是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后都要归入一乘,这是法华迹门的宗旨。
《法华经》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是说明世尊久远劫前已成佛果,为了度化众生,故示现灭度,这是为了去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的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如《寿量品》所说,佛的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量,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灭,而为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令众生去除对佛身的偏执,这是本门的主旨。 从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法华的内容。迹门三分如下:
参考
. . . .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为迹门的序分,讲述法华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的正说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师品》至《安乐行品》,是迹门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开显又分作略、广两部分: (一)略说开三显一:从《方便品》第二开头“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至同品中“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这里世尊讲述的主要是十如实相的甚深奥义,并且由于世尊数数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引发四众弟子的疑问,而以当机众舍利弗代众三次请法。 (二)广明开三显一: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以下共七品半是广明开三显一。广明开三显一的内容阐述佛陀分别为上根、中根、下根三类声闻弟子作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说法,故称法华三周说法。三根声闻分别在三周说法中得到法益,并蒙佛授记,所以又称三周授记。三周说法分作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周是法说周,佛为上根人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之理,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明佛昔日所说,皆是方便;今日所显,方是真实。但是昔日权巧又不离今日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所以举手低头,皆得作佛。然而这一开三乘方便、显一乘真实之法只有
参考
. . . .
上根舍利弗一人领解,并蒙佛授记,名号为“华光如来”。开三显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说到,舍利弗领解授记事宜则于第三《譬喻品》中前半部分谈及,其文止于“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第二周是譬说周,佛为中根人在第一法说周中不能领解一乘真实的妙理,又在第三《譬喻品》中说了三车、一车的譬喻。譬喻中,长者初许羊、鹿、牛三车(以其乘载量之小大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施权。后来等赐一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是显实,通过出离火宅后的开权显实,令他们了悟一乘之理。这时有摩诃迦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领解其说,并陈述了穷子喻来表达他们对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发群机,令与会者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来。然后佛为说第五《药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并在第六《授记品》中为四大声闻分别授记。这是第二譬说周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共有三品半。 第三周是宿世因缘周,佛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说法的下根声闻,在第七《化城喻品》中说声闻弟子宿世为大通智胜佛种下的一乘机种,释迦如来在因地为十六沙弥之时就曾为他们说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远之机缘而得悟。此时有富楼
得到佛的授记;又有阿难、罗礪罗等领解得益,于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中蒙佛授记,乃至后来的《劝持品》中对波
参考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