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 教 案
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数:98 课程学分:
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
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 课程背景与沿革
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三人的势力。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因为包豪斯就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高潮和尾声);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固然,最引人注目的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技术层面的,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而当时欧洲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但在包豪斯参加基础课程(Vorkurs)教学的,除了前面指出的三位以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克利等,他们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而且有非常明确和执着的目的性。作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学体系开创者的伊顿,他一开始就将学生置入一个理性的视觉训练的教学环境之中,犹如一个洗脑的过程,把学生入校以前形成的非专业视觉习惯完全洗掉。代之以崭新的、理性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规律,由此来启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想象力。他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材质肌理综合在一起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并明确强调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目的。对他说来,基础课始终只是基础,不能当做目的。这就明确了构成课是通向设计的桥梁,它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只能如此,故这个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
我校设计类专业的构成基础这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
的。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五年多来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详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程组 2006年5月11日 说 明:
1、本教案为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基本方案; 2、《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一课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基础课,开课面大,班级多,由多位教师分担执行,各位教师在承担与执行本课教学任务时应参照课程教学大纲与这份共同性教案,并结合所教学班级的专业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3、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执行教学的方案,都是动态展的,本课的教学也将不断总结教学得失。加强教研活动,引进新思维与新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与时俱进。 《构成基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组 一、课程单元、章节
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学生讲时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皆出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四、教学进度:
学时不多,但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课程,确立概念。并引介必的事例与形象资料。 五、课时数:2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与电子课件 七、参考书:
1、Howard Dearstyne, Inside The Bauhaus,Rizzoli,New York(1986). 2、王受之著《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学设计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腾守尧、聂振斌等著《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
4、<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 1-1视觉要素与构成概念
1-2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体
1-3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 1-4形与造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建立“构成”概念;
2、转换视觉习惯,养成新的理性观察方式;
3、使学生认识抽象造形的意义——从具体事物抽取形式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4、要求学生牢固建立从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出发的分析思维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厘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学术见解。 四、教学进度:
一开始宜慢一些,许多内容对于初年级的学生都会显得太专业化,尤其新概念与思维的导入都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解,电子课件,绘图演示(黑板)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思考题:
1、什么是视觉要素?什么是设计要素? 2、谈谈你所理解的“构成概念”?
3、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有何区别与联系? 4、构成意义上的视觉习惯是怎么一回事? 5、构成上的视觉形态动力学是何含义? 八、参考书:
1、<俄>瓦.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二章 色彩设计原理 2-1色彩与色彩视觉现象 2-2色彩有空间与色彩构成 2-3色彩心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当一个搞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并不重要,但干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地使用色彩。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龚展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最坏的时候还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色彩概念。此外,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学进度:
内容精炼,稳步推进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授,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建立严格的色彩心理学维度——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觉经验; 2、加法(色光)与减法(色素物质)色彩混合的原色是什么?相互关系是什么?何为互补色?
3、心理学色空间与色度学色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二者有无联系? 4、如何从色空间的秩序去分析和认识色彩构成的类型与规律?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Harald Kuppers, Farbe, Gallway Verlay Munchen.(1977)
3、Hideaki Chijiiwa, COLOR HARMONY,a Gnide to Creative Color Conbinations’, Rockport Publishers, Massachusetts(1987)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三章 图形知觉心理学
3-1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原理 3-2空间知觉
3-3质感与纹理模式 3-4视错觉与无理图形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由各种视觉要素集合而得的构成,终将在人的视知觉中被认知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心理结构对于构成途径与效果的理解十分相关。图形知觉心理学是破解与开拓图形创意的知识宝库。本章讲授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度知觉,材质视觉和视错觉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包含丰富的知觉经验内涵。难度虽不是很深,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与构成作业的每个特殊方法和途径相联系,将其转化及图形创意的思路,从而尽可能使作业体系条理化、逻辑化。 四、教学进度: 稳定推进
五、课时数:6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教学讲授,黑板绘图演示与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理解从视觉要素——完整图形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2、从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知觉原理对平面构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 3、何谓“纹理梯度”?如何将其用于分析平面构成的深度感? 4、试述“无理图形”的知觉特征及其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3、R.D.沃尔克,H.L.小波克主编《知觉与经验》,科学出版社(1986)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二部分 媒介与技法
第四章 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的教学70%以上的课时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各种类型的构成练习作业,媒介与技法的介绍必不可少,本章教学通过媒介实物(商品)及技法示范让学生对基础性设计媒介与使用技巧有所认识和了解,以便在后续的作业实践中去体验,发挥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触与使用媒介,以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媒介的使用技法与特性。 四、教学进度:
从讲解、引介、示范与尝试性使用,购买与准备,逐步向作业体系的实践性教学过渡。 五、课时数:
灵活掌握,但至少应有6学时势课堂教学与操作示范。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媒介实物介绍、技法示范,媒介与技法特性及效果的作品示例。 七、参考书:
1、Tom Porter and Sue Goodman, MANUAL OF GRAPHIC TECHNIQUES Vol-1-4, For Architects. Graphic Designers, Artists, Chales Scribuer’s Sons,New York(1983)(该书中相关内容可在本院古大治编校内印行的《设计专业英文读本》(2003年)一书中可见到)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三部分 课程作业体系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 第六章 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20)20项作业 第七章 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见教学大纲对各项作业的说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每项作业解释清楚其构成原理及理论内涵。 四、教学进度:
后附每章作业课中某些特殊作业的进一步解释与说明。 五、课时数:68学时—78学时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
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的作业训练基本上借用绘画手段来完成,但基础绘画中的工具性知识常停留在经验与感性的水准之上;色彩学理论知识理性严谨,体系完备,又常与工具性实践脱节。本章作业体系训练的目便是通过有目的的使用色彩媒介与技法,通过在此阶段学生尚未能意识的构成手段,将物质层面的色彩——颜料,与视觉要素的色彩——色彩学知识结合起来,将手中的商品颜料物质的色彩特性与色彩学的心理学维度结合起来,达到在技法实践中有序认识色彩与有序使用色彩的目的。以为后续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A-1与A-2:
通过建立知觉经验,巩固两种色彩混合——例如CAD显示器或TV上的色光混合,与喷墨打印机和印刷工艺中色素物质的色彩混合——的三原色的正确、严谨的概念,弄明白两组三原色RGB和MCY之间的色相秩序与互补关系。作业本身也是一种色相推移的构成范例。
在做作业的操作层面上,电脑调色板的应用最为理想,尤其是色光混合与两组三原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