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精品】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多角度赏析名句.。(难点)
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尝居东皋,号东皋子.。仁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为人放荡不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 9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2.字词积累
东皋(gāo) 薄暮(mù) 徙倚(xǐ yǐ) (huī) ........落晖.......驱犊(dú) 萋萋(qī)
鹦鹉(yīng wǔ) (péng) ..........征蓬........候骑(jì) 燕然(yān)
3.自读前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5.提出不懂的问题.。 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赏析《野望》.。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泠)、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