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考生作答与答案要点意思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6.(1)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行为发展理论除了塑造某种行为之外,还可运用于减少某种行为发的概率,也就是某种行为的消退。(2分)(2)所谓消退,正好与强化作用相反,是指撤销促使某种行为发生的强化因素,从而设少该行为的发生概率。(2分)(3)应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时,大多数人会采取批评、教育,甚至是惩罚的方式,虽然这些方法也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但很难真正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而消退方法对于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则是非常有效的。(3分)(4)上述案例中,这位工人综合运用了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强化和消退的原理,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首先运用了强化原理,通过给孩予以奖品报酬的方法,提高了孩子吵闹出现的概率。慢慢地,孩子们将吵闹与获得报酬结合起来。当孩子们习惯了这种奖励之后,工人逐渐减少了强化物,并最终完全不给予奖品,这使得孩子们吵闹的行为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3分)37.(1)幼儿绘画过程是幼儿用视觉符号表达内心所想、所感,反映了幼儿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与思考的过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发现。该装例中的妈妈对洋洋绘画过程进行不当指导,通过语言传递着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限制了洋洋的思维,扼杀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导致了儿童不会画。这暴露出成人对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等关系的错误认识。(2分)(2)皮亚杰认为思维源于动作,语育源于社会学习,思维是从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而语言产生于经验,两客是异源的。(2分)(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为思维服务的,个体的思维水平决定着语言的发展水平,该案例中的妈妈过分重视语言的作用,而忽视了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使洋洋的绘画过程变成了执行妈妈语言指令的过程,约束了孩子对美的感受以及表现美的意识与能力。(2分)(4)幼儿的思维是在各种探索行为中得到发展,成人过度使用语言去引导孩子的表达方式,以致孩子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从而限制了儿童的内部智慧发展。(2分)(5)因此,成人应更多地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世界,寻求答案,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限中的客观世界,才能使思维得到良好发展。(2分)6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