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得分:1 分 评语: 35.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1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 评语: 36.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1分)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 评语: 37.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1分)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 评语: 38. 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1分) A.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 B.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 C.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 3.2.3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 评语: 39.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1分)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 评语: 40.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 (1分)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 评语: 二. 多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 (2分)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2. 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 (2分)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考生答案:A,C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3. 实事求是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 (2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4.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 (2分)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5.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2分)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考生答案:B,C,D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2分)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7.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 ) (2分)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考生答案:B,C,D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8.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2分) A.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B.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9. 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2分) A.矛盾双方在互相斗争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0.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理至固然。” “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2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2 分 评语: 11.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表明( ) (2分) 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B.人是社会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