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题中心原则。以课题为中心,保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第三,团队原则。大科学时代的科研需要团队协作才有竞争力,才可能出大成果。大学教师应主动地融入一个团队,以团队利益为重,齐心协力,最终实现多赢。
5、 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教材P146-147或教辅P108
答:现行的评价标准是,评价一所大学、一个教师的工作绩效,首当其冲是科研课题、经费、成果等。政府和社会在评价大学时强调的是科研,大学科研水平高,政府的投入就多,大学科研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的排名直接相关。相应的,大学在评价教师时也是如此。总结起来就是政府专项投入与科研挂钩,大学教师职称评聘以科研成果唯一。事实上,这种看似重视科研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损害了科研的正常发展,这种评价机制一方面滋生助长了当前的学术腐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形成,而且轻教学的结果必然会拖科研的后腿。
解决办法是,对大多数大学和大学教师的评价,应以教学质量为主,科研成果为辅,回归“教学为本”,真正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总的来说,评价标准要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推出重大成果,同时要保证学校上下对教学的重视,保证科研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6、 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教材P147或教辅P108
答:西方高等教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从西方移植来的,至今才100余年。中国办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是摹仿和借鉴他国。然而,中国的国情十分复杂,高等教育又关涉千家万户,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是一项好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照搬照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所以说,中国的大学必须要研究自己。 6、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教材P134-136或教辅P104
答:学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知识性,学校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大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则在于它的知识的高深性,大学通过传播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高深知识。传播和发现高深知识离不开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所以说,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 5、 青年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材P149-152
答:首先要站稳讲台。青年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充满活力,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值很高,但对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课堂经验不足,有的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教学而导致对课堂的掌控力不够好。如何提升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引起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对此可以从两方面加以改良,一是解决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教什么”属于学科专业知识,“如何教”属于教育专业知识,但学科专业知识还不能完全和课堂教学知识划等号,“教什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作教学设计,要精心备课,实现知识从书本到课堂的转化。而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课时量有限的教师岗前培训,还需要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积累和总结。因此,青年教师要站稳讲台,首先有赖于个人的潜心探索和刻苦钻研。第二,有必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助教制度能够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其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学团队也能够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要以课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无止境,青年教师在站稳讲台后,要尽快进入科研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如下几点:(1)要形成明确稳定的科研方向;(2)要增强自信心,发扬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3)要多争取学术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4)填写项目申报书要做到精益求精;(5)项目申报要紧扣项目申报指南,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青年教师做研究要通过项目尽快凝练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十章 大学教学特点与教学整体改革
本章内容结构:
名词解释:
1、 教学:教辅P55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2、 教学过程:教辅P55-56
教学过程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其特点是阶段性和联系性。
简答和论述:
1、 怎样理解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辅P54
答: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属于教育途径的范畴。 2、 教学条件构成的因素有哪些?教辅P56
答:主要包括: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课程(即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的物质条件。 3、 如何理解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教辅P56
答:首先,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所需的条件,即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创设所需的教学条件;
同时,实际的教学条件又决定学生现实发展的结果,即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强度。
4、 为什么说大学教学是在改革中发展的?教辅P57
答: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势必要求教学作出相应的的变革; 第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使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第三,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奇偶学手段的更新。第四,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与突破,必然推动教育的发展。
5、 为什么说大学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实验?教辅P59
答: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首先必须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的原则与设想,确定改革的目标与措施,即设计出改革实验的方案,然后创设必要的条件,采取一定的方法步骤来实施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最后依据实验的结果作出科学的结论形成正确的决策,将改革由点到面推广开去。如果改革主张是错误的,未经试验而全面推行,势必带来损失。实验因为范围小而不至造成重大损失,易于纠正。通过实验可以鉴别正误,否定错误面,完善并推广正确的方面。若改革主张基本正确,不实验势必增加摸索时间,乃至出现原本可以避免的失误。实验可增强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加速改革进程,少走弯路,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6、 大学教学过程有何特点?教材P164-165或教辅P57
答:围绕大学教学的专业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三方面展开论述。 (1)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大学教育的专业性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专门化和综合化的问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研结合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古城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大学教学中的教研结合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针对教师而言,一针对学生而言。针对学生者具体表现在:a、在教学过程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b、大学教学的内容要反映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研究动态;c、实行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密切集合;d、大学生直接进入科研领域。
(3)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结合,才能实现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自主性、自制力和批判性三个方面。
7、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教材P167-169教辅P58
答:围绕教学改革的五项目标和两条策略来回答。 教学改革的五项目标:
(1)在教育思想上,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4)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和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习到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5)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教学改革的两项策略:
(1)整体改革与单项改革相结合; (2)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实验。
第十一章 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一、 论述题:如何看待大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P185-188)
(一)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 1.传承关系 2.导学关系
3.合作关系 4.相长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十二章 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一、 名词解释
1. 课程:教学科目和教学进程的总和。(P191)
课程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课程指课程计划,也称为显性课程,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即是这类课程; 广义课程除包括课程计划外,还包括非计划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包含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人际关系等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
2. 课程的作用:课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P192)
(1) 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 (2) 课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依据;
(3) 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具体尺度。
二、简答题
1、编制课程的四要素? 或者 制定课程的依据?(P192-195) (1)高等教育目标 (2)科学知识体系
(3)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科学知识体系 (4)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 2、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 (P195)
课程的完整性、条件性、稳定性、发展性。
3、课程结构的优化(P195-201)(可能为简答题或者论述题,每个课程名称又可能是名词解释)
(1)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a.两类课程皆应重视而不可偏废
b.两类课程应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 (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4)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 a.应以理论学习为主
b.在坚持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同时,必须使学生不断积累与扩大实践经验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6)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7)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 (8)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4、教学内容的更新(P201) (1)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层次 a.论证材料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