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高中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课教案生成案例研究——以《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一课为例
文/赵春辉 师雅巍 赵月
文学作品赏析课是我们近两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资源拓展课型,该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关注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该课型更适合在高二阶段开设,因为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够阅读简单的文学作品,但还不具备文学赏析能力,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是英美文学方向硕士毕业,在教学中能给予学生更多文学作品赏析的指导。该课程在设置时不占用学生的主课时间,而是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授课。本文介绍了我们在探索高中英语资源拓展模式过程中开设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的一个教案的生成过程。教案是教师日常授课教学的重要参照。教案生成过程是教师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理论视野、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它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中间环节。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有效指导教师教学,促进并为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探究本课程教案生成过程时,我们选择的是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几易其稿。教案生成框架1.教案的准备(1)选题①是否进行课外拓展:教师首先对课程选材进行定位,目前人教版高中课本也有一定的文学作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大纲确定是否进行课外拓展。
②选题是否经典性:选择课外文学作品时,重点考虑文章是否具有文学赏析价值。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内容、写作的风格、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传达的情感态度等方面考虑。
③选题是否具有可拓展性:可拓展性指的是在文本的深度上是否可以进行挖掘。文学作品的探讨具有开放性,重点是这种探讨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可以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④选题是否能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这主要考虑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特长,恰当的选材,不仅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也让学生的学习更“专业”。
这样的教案准备过程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色,为打造高质量课堂奠定了基础。(2)准备
①确定文章的版本。英文版的文学作品在国内有很多的改编本,不同的版本,在文章的难易程度和写作风格上都
有很大区别。教师要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水平对文学作品的版本进行筛选,并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
②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文章的写
作背景。文学作品大多以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为基础,并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作者生活背景和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读者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选择一个新的授课切入点。选择切入点要考虑两个问题:这篇文学作品能展示给学生什么,教师最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中领受什么。
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主要集中于对文本材料的原始加工和初期解读,是教师准备教案的关键环节。2.教案的生成
教案的生成阶段主要体现教案生成过程中教学环节、教学思路等的变化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体现三个版本的教案:教案初稿,教案修改稿以及教案终稿。(1)教案初稿
在教案初稿中主要考虑两点:①设定课堂达成目标,形成设计思路。课堂目标的设定与对课堂切入点的思考紧密相关,在确定课堂目标时,要参考大纲对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要求,也要考虑时间的局限性对课堂目标达成的限制。
②试讲与反思。试讲是验证课程设计思路和目标达成情况的主要手段,试讲过程中教师尤其注意学生对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反馈,即时反思教案中的问题,积极与其他听课教师进行研讨。
2016.7 英语学习(教师版)40Special Report 专题经过教案初稿的试讲、反思和研讨,经验。这是教案生成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课堂目标的设定会我们主张将初终稿教案进行对比,尤其有更深入的认识。是对教案的课堂定位,活动设计等问题(2)教案修改稿的反思,目的是更清楚地认识到最初设本文中我们将修改过程中的教案统计思路上的偏差,利于教师总结教案设称为教案的修改稿,在这个版本的教案计的经验。
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图1为英语教案生成过程在教案准①重新考虑课堂定位。课堂定位对备和教案生成这两个阶段中每一环节的一堂课具有指导作用,初稿试讲后,要主要关注点。
重新考虑初稿中的课堂定位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更好的文本切入点值得尝试。
一节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案生成②解决初稿中的主要问题。课堂效过程
果反映出的教案中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本文选取了我们在高二年级开展的教师要善于区分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文学作品赏析课中的一节课例进行说明。主要问题包括课堂定位问题、教学活动1.教案的准备
设计问题、课堂讨论主题等问题。
教案的准备可分为选题和准备两个在本环节,教案一般要经过多次试环节。讲和修改。(1)选题
(3)教案终稿
①是否进行课外拓展:笔者教授的教案终稿的修改主要起到润色、加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的学工的作用,主要是:
生,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①突出亮点。一份教案可能有多个易于接受新知识,然而课本中的阅读资亮点,对亮点进行加工时注意亮点环节的衔接,引入语的设计等。
源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求。又考虑②对比初终稿教案,总结教案设计
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七级目
是否进行课外拓展
选题
选题是否经典
选题是否具有可拓展性
选题是否能够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准备
确定文章的版本
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文章的写作背景选择一个新的授课切入点
英语教案的生教案的准备教案的生成成过程
教案初稿设定课堂目标,形成设计思路试讲和反思教案修改稿重新考虑课堂定位解决初稿中的主要问题教案终稿突出亮点对比初终稿教案,总结教案设计经验图1. 英语教案生成过程
2016.7 英语学习(教师版)标对阅读量的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教育部,2003),故此,这节课我们选择课外文章作为阅读资源和文学作品欣赏的拓展。②选题是否经典:我们在众多短篇
小说中选择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首先这部小说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次又考虑到该篇课文长度适中,写作风格幽默风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③选题是否具有可拓展性:这部小说的情节设计紧凑而巧妙,小说中的几个情节,如结尾部分,能够引起学生对文章后续发展的联想,易于展开讨论。
④选题是否能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我们在选题过程中还考虑了教师本人的文学硕士背景,凭借深厚的文学知识和语言功底,教师在处理文章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2)准备
① 确定文章的版本。《最后一片叶子》一文在国内有很多的改编本,我们秉着两个原则对版本进行筛选,一是文本要符合原版的写作风格;二是文本要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VOA的版本成为首选,但是文中部分词汇晦涩难懂,我们根据
原文的风格对部分词汇进行改写,并对部分短语和词汇如look the part, mastiff进行注释。
②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为了进一步掌握文本信息,我们搜集了欧·亨利和该短篇的所有信息,包括课件,文学评论等。我们了解到欧·亨
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做过药房学徒、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
者等,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的复杂情感。该短篇讴歌了以Behrman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情操,展示了小人物对人性和世界的美好愿望。
③选择一个新的授课切入点。在掌握作者和文本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也看
41
过很多授课的切入点,然后进行了思考:就这部文学作品来讲,学生可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小说写作的基本要素,人物性格塑造的方式,巧妙的情节设计等,但是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接触的小说作磨课促教案生成图
{课堂目标 阅读方式 建立小说阅读框架 聚焦经典设置思考题 小作文 批注式阅读 读后感课堂生成 品有限,我们希望学生在阅读小说时知道如何来分析文本,因此我们决定以建立英文小说阅读框架为切入点进行授课。2.教案的生成
教案生成过程就是设计思路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也将按照教案初稿、教案修改稿和教案终稿这样的顺序对案例进行介绍。(1)教案初稿
①设定课堂目标,形成设计思路。在确定课程目标之前我们参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其中要求高中生达到的七级目标是“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教育部,2003),和八级目标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教育部,2003),又根据我们对授课切入点的思考,也就是帮学生建立一个阅读英语短篇小说的框架,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了《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文本之后,可以知道在阅读小说时要从情节、人物、语言、主题等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文本。这也是一般处理文学作品的常用讨论角度。如果按照这样设计意图,学生需要阅读文本后回答几个相关问题: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主人公Behrman 的人物性格是什么?这部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等等。
②试讲与反思。通过两次试讲,反思,研讨,我们发现设置这样的课堂目标不妥,学生在建立小说阅读框架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仅限于这四个维度,不够深入。这种以问答方式为主导的任务型阅读,在课堂上的生成很有限,学生只是在回答问题,学生的思维也仅仅局限于这篇文本,没有
图2.磨课促教案生成图
给学生更自由的思考空间。(2)教案修改稿
①重新考虑课堂定位。对初稿问题的思考,促使我们重新考虑课堂定位。我们反复追问自己:这篇小说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最后,我们发现写作特点和主题能够使学生对人性、理想等产生思考是学习重点。我们希望更多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选择了以介绍写作特点为辅,引发学生思考为主作为授课目标。
②解决初稿中的主要问题。在确定授课目标之后,为避免初稿中出现的对文本理解过于浅显的问题,我们采用了批注式阅读的方式(详见前文所述),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文本并做批注,课上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小说的感悟,探讨小说的主题等等。我们之所以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是因为在课前学生通过做批注对文本会有一定的了解,课上的讨论环节就会更容易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又因为有了前期阅读的准备,保证了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为达到本节课的副课堂目标,我们会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写作特色——surprise ending and tearful smile。
总体来说,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展示阅读结果,并促进课堂的即时生成。如此,我们由原来的以问答方式为主导的任务型阅读转为以分享为主导的生成型阅读,这是我们修改稿与初稿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修改过程中,磨课对教案的生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图2为我们磨课过程中,在确定课堂目标、阅读方式、课堂生成等方面的变化图。(3)教案终稿
经过几次修改后,我们进入了教案的终稿阶段。在终稿中,我们重点对细节进行了加工和润色。
①突出亮点。我们对教案里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加工。将其设计成教师跟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而不是原来方案中的只有学生的分享。这样加工的目的一是希望学生能从一位阅历丰富的读者的角度体会这篇小说,另外这也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他们对小说所传达的感恩和助人的精神有进一步的思考。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文学欣赏水平,我们用简洁平实而真切的话语分享了老师对课文的感悟“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 Always keep the last leaf on the tree of hope. And remember there is always one who is ready to paint the last leaf for you. And if you find someone in need of the last leaf, be generous to paint one.”
②对比初终稿教案,总结教案设计经验。通过初终稿教案的对比,我们看到了两点主要变化,一是课堂定位由建立英文小说阅读框架转为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二是教师的角色由设计者、组织者和带领者转为分享者。这些变化给我们
2016.7 英语学习(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