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电大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汇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 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

2. 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

的客观事实。

变更或消灭

3. 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

关系。

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

5.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

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所有当事人。

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 ,是指参加

6.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

精神财富。

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

7. 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指权利义务。

8. 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

9. 行政机关:是指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 机关。 10. 司法机关的救济:也就是行政诉讼,是指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接受行政管理相对方 的诉讼请求,依

照法定的审判职权和诉讼程序,通过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纠正行政违法, 维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

11. 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 产生的法律责任

的组织。

12.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行政 职权只能由行政

主体来行使,行政管理相对方不享有行政职权。

13. 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4. 国家行政机关:自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选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行使国家权力、

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15. 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国家行政机关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的方式。 16. 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责都赋予一人承担的制度。 17. 委员会制:委员会议集体决定并承担的制度。

18. 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 相同,各对其上

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9. 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 但范围大体相

同。

20. 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

作人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1. 行政职务关系:是指公务员基于其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2. 行政授权: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 行使的法律行

为。

23. 行政委托: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机 构、企事业单

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

24. 行政相对方: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 主体的行政行为

影响的个人或主织。

25. 行政法律监督: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 国家机关体系以

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 遵纪守法为所进行的监督。

26.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27. 行政行为的内容: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法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 28. 行政立法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订规章和法规的活动。 29. 行政执法行为:国家行政主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到实际生活的活动。 30. 行政司法行为: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来裁决双方纠纷的活动。

31. 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根据法定方式进行或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才能生效的行为。 32. 不要式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

33. 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主体

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措施、 告、决议、决定的行为等。抽象行政行为通常具有普遍性。

发布行政命令、 通知、通

34. 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通常以具体、完 整的行政决定的

形式表现出来。

35. 行政行为的无效:行政主体有明显或者重大违法的情形,自始自终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 为。

36. 行政行为的撤消: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有一般违法或者不当的情况下,申请 后,被有权机关撤

消的活动。

37. 行政行为的废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因为某种法定情形而被依法宣布失去法律 效力的活动。 38.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

39. 情报公开制度: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和对于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不 涉及到国家秘密,

任何公民都是可以去了解的制度。

40. 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法,可以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政机关。

41. 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所必须遵循的步骤、 方式和顺序。 42. 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 可证、执照或批

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 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43.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行使行政许可权并且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主体。

44. 代执行: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 要费用的强制执

行措施。

45. 执行罚: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 科以金钱给付

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46. 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 方的人身及财产

自由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47. 行政强制执行: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机关或人民法 院依法采取强制

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48. 间接强制执行:指行政住体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其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达到 与履行义务相同

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

49. 直接强制执行:指义务人拒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财

产施以强制力,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通过强制手段达到与义务人履行义务相同状态 的一种强制执行措施。

50. 即时强制: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 的前提,即对相

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51. 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 理的目的,依双

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变更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52. 行政合同的变更:行政主体对于现有的合同主体、客体或者内容所作出的相应的修改、 限制的活动。 53. 行政合同的解除: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完全履行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提前结束合同中 的权利义务的活

动。

54. 行政指导: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

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取非强制的手段作出的, 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旨在引导行政相对人自顾采取一

55. 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 政行为。 56. 申诫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精神上的谴责和警 戒。 57. 人身罚: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形式。 58. 行为罚: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处罚形式。 59. 财产罚: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与的剥夺财产的处罚形式。

60. 一般行政监督:又称一般职能的行政监督,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 行政机关所进行

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的监督。

61. 行政监察:指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 命的其他人员执

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 纠举、惩戒,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

62. 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之间的法律监督,以及行 政系统内部设立

的专门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

63. 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 及国家机关体系

以外的公民、 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 否遵纪守法所进行的监督。

64.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

纪守法进行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 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

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

65. 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效益和财政法 纪的遵守情况,

作出的客观评价和报告的监督活动。

66. 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 行为。 66.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 出的行政行为合

法但不合理。

68. 行政责任: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 义务而应依法承

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69. 行政救济: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

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 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并追究其行政责任,

以保护行政管理

70. 行政机关救济: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法向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请求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

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或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一种救济途径。 济主要是通过行政复议实现的。

在我国,行政机关的救

71. 司法机关救济:行政相对方提出申请,作为人民法院对于行政主体的行为予以纠正并追 究其责任的救济

途径。

72.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由受理申请的行

73. 行政复议申请人:是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依法以自己的名义 提出复议申请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74. 复议被申请人:指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 的行政机关。

2ipzm69haa2i4cx3q5al1oirv327pb00po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