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导论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自由主义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第一章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思想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1、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把政治与道德结合在一起,并且是以道德(伦理)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的。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把“正义”作为政治追求的目标。

(2)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持自然本源说,因而,自然法思想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个传统观念。 (3)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休,个人离开国家无法实现其价值。因而更重视国家,是一种整体主义国家观。

(4)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在政治学领域,希腊人已经做到将政治学与宗教区别开来,对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等作出了最早的说明。为后世政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2、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

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由于公民的人数有限,城邦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的广泛参与。同时,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激发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推动了政治思想走向繁荣。 3、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即城邦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也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等级。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4、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早年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他为即将衰亡的奴隶制国家构设的一种理想国度。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理想国》的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进行彻底改造。

5、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1)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2)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在城邦中得以完成。

(3)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 6、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上的地位

(1)他是政治学的开创者。他第一次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为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

础。

(2)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虽然没有超出古希腊整体主义传统,但是他否定了柏拉图的极端整体主义精神,在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了某些个人主义因素。 (3)方法论上超越了苏和柏,开辟了后世的经验研究路径。(溯源法、分析法、形式逻辑的奠基人)

第二章 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1、斯多葛主义

是希腊化时期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斯葛多派的理论。核心是伦理哲学。 初期:芝诺、克雷安德、克吕西波 中期:潘尼提乌、波塞冬

晚期:塞涅卡、爱比斯泰德、马克?奥勒留

①其自然法观认为:自然是受铁的必然支配的过程,存在一种统治宇宙的普遍原则,即自然法。人是自然这个宇宙中的一份子,他的理性是宇宙普遍理性的一部分,顺从自然法就是顺从人的本性。自然法就是依从道德而生的。自然法是正义和法律的基础。人类制定的协议、国家制定的法律要受自然发的约束。

②认为众生平等,人与神具有共同的理性,人与神理性的一致体现了人的精神自由。 2、西塞罗“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的基本含义

西塞罗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指的是国家中的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甚至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即“人民的联合体”。这个概念反映了罗马共和国的特征,成为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过渡的中介。 3、自然法

自然法是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根据自然发的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 (1)自然法是永恒的、绝对的; (2)人的理性可以认识、发现自然;

(3)自然法超越于实在法之上,后者应当服从前者。

第三章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的传世作《上帝之城》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神学政治观,开始了一个新时期;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1、欧洲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突出特征。 (2)世俗国家观念淡薄。中世纪政治思想不存在的正式的“国家”概念。 (3)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4)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成。 2、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他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的拯救计划的工具。他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一方面力图使教会从国家的控制下获得独立,免受世俗权威的侵害,另一方面他也要求世俗政府为教会的神圣使命提供诸如镇压异端维持秩序的保护和服务。从他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政治哲学都是作为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成为“神学的婢女”。

3、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基本内容: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事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他阐述国家的价值在于树立一个至上

的,绝对的伦理标准,用宗教方式奠定道德对政治活动的意义,但是具有国家的不完善性与功能的局限性。 (2)特点:将其分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他用基督教伦理来解释国家。 4、神学政治论

神学政治论是阿奎那的主要政治思想。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其中,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因此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在坚持教权高于俗权的前提下,阿奎那承认并论证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同时,论证教会法高于国家法,维护教会的司法特权。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被西方学者尊为“政治学之父”;主权理论是布丹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布丹继承了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国家理性”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古代已经存在的主权概念,并最终使其成为近代欧洲政治学理论的主流话语;荷兰政治思想家格老秀斯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地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以主权这一概念为核心,格老秀斯改变了古代万民法的概念,阐释了近代国际法的概念,为近代西方国际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

1、文艺复兴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即从人本身出发,用人的眼光观察和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是其根本特点。

(2)世俗主义是文艺复兴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3)理性主义兴起,自然法的思想得以重现并开始成为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契约论开始出现,西方政治思想开始全面地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宗教改革理论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1)区分理性与信仰,并在世俗领域中承认理性的地位。 (2)建立民族教会。

(3)初步地表达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

(1)主要内容: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从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主张“人性恶”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确立了人性的基础;历史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是其权力政治观的基本的方法论。

(2)理论特点:①丢弃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问题,将国家建立在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基础上;②割断政治学说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政治有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③把严谨的科学精神带进政治学说领域;④把政治学说建立在权力基础上,开创从世俗角度探讨政治问题的先河。 4、布丹关于主权的特征

(1)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权力。主权的永恒性意味着主权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绝对性。主权只是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性,当这一权力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时候,它就不具有支配权,而只具有独立性。 (2)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主权之上还有神法与自然法的限制。主权者的权力不能侵犯财产权。

5、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在国际法理论中,格劳秀斯被认为是介于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之间的派别。格劳秀斯认为:万民法就是支配国与国相互间交际的法律,即国际法。国际法是制定法的一种,是一切国家或多数国家合意采用和制定的一种法则,以及用国际法角度分析战争原因。

6、格劳修斯国家主权学说对布丹政治主权学说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1)发展:格劳修斯是在研究国际法中讨论国家和主权问题。他明确指出,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国际活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在格劳修斯以前,布丹只是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出发,提出主权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等性质。格劳修斯这种关于主权国家对外独立的性质,是对布丹主权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2)局限性:拥护君主主权,否定人民主权论。①人民不能任意改变政府形式②主权是主权者的一种私权③反对所谓一切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利的理论。

第五章 17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

以自然法、社会契约等基本理论为框架,霍布斯创造性地发挥了布丹主权理论,将国家的本质视为主权,进一步奠定了权力政治观的基础。在权利方面,霍布斯较早地将自然法的理论转换为自然权利的理论,为公民个人的权利做了最充分的论证。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的特征

(1)财产权成为各派政治思想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成为人们政治思考的基本主题。 2、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异同及历史意义。

(1)相同点: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产生都是自然状态下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来裁决人们之间的纠纷,又缺少一个公共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以执行。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欠缺,彼此共同约定:大家放弃自己的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同意的规定行使。

(2)不同点:①霍布斯为人民订立契约时应交出他们的全部权利,权力,而洛克认为自由权财产权都是订立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力。②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而霍布斯要求人们交出的实际上是人们运用一切手段惩罚伤害他人的权利,权力,从而实现自我的保存。③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和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而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她的权力和权利是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

(3)历史意义:①奠定了欧洲自由主义的基本模式-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个人自由与民选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个人自由与国王专制统治的关系;②奠定了欧洲古典主义的传统和基础:个人自由与权利是根本的,政府必须为维护人们的自由和权利而存在;③确立了人民主权论:人民委托认可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人民服从政府是有条件的,人民是政府权力的最高和最终所有者,是制约政府权力的主导性力量。

3、为什么说洛克的政治理论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源泉。

(1)在《论宗教宽容中》洛克系统的阐述了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倡导仁爱与宽容的精神,有力的评判了英国严重存在的宗教偏执思想,为宗教信仰自由思想在英国和西方国家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洛克式最早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系统论证的思想家;

(3)洛克热门为政府的重大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菜场,这一观点明确阐述了霍布斯先前提出的国家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影响19世纪整个欧洲;

(4)分权理论的提出,是洛克对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他对自由的理解,以及法治、自由与分权关系的思想为以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六章 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

推崇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其中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1、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学说。

(1)提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及其历史进步性

(2)分权制衡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其一、他明确地把国家权力分为理发、行政和司法三部分,三种权力应由不同阶级或机关掌握,即资产阶级掌握立法并监督行政权,君主掌握行政权,并对一会的立法有否决权,却又无权立法,只能按法律办事,司法权则由专门机关法院行使,这样三者互相牵制,保持平衡。其二、任何一种政体只有实行分权与制衡,才能真正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其三、政治自由的前提是法治,

三权分立的原则是同国家健全的法律联系在一起的。

(3)历史进步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借鉴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体制,主要吸收了洛克的自由、法治与分权学说,批判和排除了霍布斯等人的专制主义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权力的归属还是权力的运用,都具有适中有度、不走极端的特点 2、人生而平等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是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名言。他一方面原则上肯定了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权利是人得本性,另一方面又指出现实中的人生活在不自由状态中,饱受种种奴役。充其原因是因为人不能主导自己。要获得自由必须与套在人生上的枷锁,不平等相互分做斗争。简言之,人在社会中服从经自己同意的法律道德生活中服从良心的呼唤,卢梭成这样的认为“公民”,只有公民才配享有自由。

3、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1)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

(2)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 (3)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4)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 4、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思想。卢梭设想的社会契约的基本过程是:在缔结社会契约时,每个人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由于任何一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给别人的权利,得到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且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人民是主权者,就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通过社会契约,卢梭希望解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服从自己本人”形象地说明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

第七章 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

18世纪的美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以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派和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宪政派成为政治思想的两大主流,前者强调民主力量的重要性,后者重视宪政秩序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限制权力的滥用,这为美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1、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理论。

杰斐逊的宪政民主的理论有效地融合了两者宪政与民主两个重要的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与委托,人民可以行使他们作为作家主人的权力,包括建立、改变和撤销政府的权力。

(2)民主性原则。人民的权威是宪法的基础,人民有权依其意志改变政治原则和宪法。

(3)多数原则。多数法则是由权力平等的个人所组成的一切社会的根本法则,多数原则是与维护少数人利益结合在一起的。

(4)代议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将人民主权委托给少数人行使,既使人民的意志成为有效,又解决了直接民主制下所无法实现的问题。

(5)分权与制衡原则。政府各项权力必须平均分配给几个政府部门,每个政府部门都由其他部门有效地加以遏制和限制,无法超越其合法范围。 2、《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是一份于1776年7月4日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独立宣言》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高度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政治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力陈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在宣言的最后一部分,美利坚庄严宣告独立。

第八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导论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自由主义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ipt14wyja0zn011pbc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