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符号转化与精神构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符号转化与精神构建

一.史前至先秦时期审美意识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艺术门类的创作活动中,包括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等各种艺术门类。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符号转化与精神构建是所有艺术创作活动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关系。美术创作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生产劳动与创造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在制造劳动工具时追求美的工具造型,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改进劳动工具的造型特征。审美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也就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是因为这个时代开始出现了人类劳动,人类在打造工具使用功能的同时逐渐融入审美观念,自此开启了美术创作的开端。

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类的劳动工具都是直接捡用自然界具有实用功能的不规则石器来进行刮削、砍砸、切割、击打等劳动行为,这时期的劳动工具并不具备人类主观审美意识,只是挑拣一些可以使用的天然石器,由此可以证实功能性是产生人类美术创造的基础。正是有了初步的功能诉求,才有了进一步的分类,比如薄刃造型的刮削器切割器、锥形的击打器、厚重多边造型的砍砸器等等。分类意味着专属性,某一类造型的石器是专门从事某一类劳动的工具,各类型工具固定下来之后才会出现装饰诉求。装饰这个概念在人类原始劳动过程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做标记的行为,当然这是发生在固定性劳动工具上。其实这也是人类的本能天性,这种行为在今天仍然存在,比如在经常使用的笔记本上贴上装饰贴,在公共办公室的个人办公桌上摆放私人布偶、绿植等,所以专属性、固定性是激发人类对审美追求的前提基础,而这些专属性、固定性又都来源于功能性的诉求。

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造型更加多样且稳定,比如尖状器有大小多种,砍砸刮削器造型趋于规则整齐。值得注意的是对材质有了追求,会选择颜色质地细腻的材料来制作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工具

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打造工具造型也更加趋于成熟,造型越发规整,材质更加讲究,做工也更为精致。如果说前文提到的装饰行为是原始的一种标记行为,而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这种做标记式的装饰行为已经上升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并创造出独立于生产活动而存在的“装饰品”。种类更是丰富多彩,有可佩挂的吊坠饰品、串珠等等,大多为质地细腻色泽优美的石材或者动物骨骼、贝壳、蛋壳、牙骨等,通过打磨,上色,穿孔制成,有珠形、鸡心形等多种形态。除各类饰品外还出现了骨针,反映出当时人类的服饰需求。包括对矿物原料做染色材料的应用等行为,均证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至此,对美的追求逐渐开始脱离于生产劳动而单独存在了。人们把项坠手串佩挂在身上时,也许这些“装饰品”成为了一种符号,有可能是代表美的符号,有可能是表达专属性的符号,甚至是代表了身份、地位、权力、超自然能量的符号。要知道,任何事物从纯自然的物理状态发展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原始石器”发展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我们的祖先用了将近两百万年。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件赤鹿角枝残段值得注意,它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重要的是这件“装饰品”上出现了图案,是人工刻画在上面的三组图形,基本是直线、斜线、曲线组合成的花纹,有一组还是对称形的,且图案染成了红色。这组图案虽然极其简单,但与之前的项坠、串珠阶段相比,却是我国原始先民在追求美的创作活动中的一大进步,它可以看作图案的起源。证明了人们审美意识的近一步发展,至此审美创作活动不仅仅是与劳动生产相分离的进一步独立化,也是与装饰品生产相分离的进一步独立化,而且是抽象化、符号化的加强。虽然仍然是附着在装饰物上的抽象图案,但却开启了我国图案到绘画的发展历史的门栏。这是人类审美创作活动的一种质的提升,是一种将自身精神活动转化为符号表达的能力,并通过这些符号来传达甚至是重新构建精神世界的意识活动。

二.符号起源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以及符号的形成

赵毅衡对符号的定义为:“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都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这句话似乎比较简洁明了地解释了符号存在的历史渊源,即符号贯穿、渗透整个人类世界,我们生存在一个由符号构成的感知世界中。

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审美创造活动也随之发展,也是物质生活提高所带来更高精神生活需求的体现。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出现了粗陶制品、石磨盘、石磨棒、家畜、农作物以及农具。随着农业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原始先民在农业劳作过程中掌握了用火烧制土块的技能,发现了黏土遇火后质的变化,由此开启了制造陶器的时代。用火烧制陶器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活动,也开启了生活用品从实用功能向艺术功能发展最终成为一种社会符号的历史。人类社会总是在生存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后开始精神需求的追求,而满足精神需求最本能、最直接的行为就是艺术创作活动,可见审美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诉求。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符号转化与精神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符号转化与精神构建一.史前至先秦时期审美意识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艺术门类的创作活动中,包括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等各种艺术门类。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符号转化与精神构建是所有艺术创作活动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关系。美术创作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生产劳动与创造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在制造劳动工具时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iohn1j1dx5gf8x599ez10e609m8f001bb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