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枣优质丰产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育苗、枣园营建、栽培管理技术、果实采收、档案管理。本标准适用于枣树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T 5835 干制红枣
GB/T 8855 新鲜水果和蔬菜 取样方法
NY/T 2637水果和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折射仪法 NY/T 844 绿色食品 温带水果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枣头Extension shoot
由主芽萌发形成的发育枝,是形成树体骨架和结果枝组的主要枝条。一个完整的枣头由一次枝、二次枝、枣股和枣吊等四种枝条及主芽和副芽两类芽构成。 3.2 一次枝 Primary shoot
枣头上由主芽形成的永久性枝,位于枣头的中央,是着生二次枝的枝条。 3.3二次枝Secondary shoot
枣头上由副芽形成的永久性枝,是着生枣股的主要枝条,又称结果基枝。 3.4枣股 Mother bearing shoot
由主芽萌发形成的结果母枝,主要着生在2年生以上的二次枝上,年生长量仅0.1cm~0.2cm。 3.5枣吊 Bearing shoot
由副芽萌发形成的结果枝,秋后多数自然脱落,又称脱落性枝。主要着生在枣股和当年生二次枝上。 3.6 主芽 Main bud
形成枣头和枣股的芽,主要位于一次枝的顶端、各节位及枣股的顶端。 3.7 副芽 Accessory bud
形成二次枝和枣吊的芽,为早熟性芽。 3.8 果实白熟期 Period of white mature
枣果的果面褪绿变白的时期。 3.9 果实半红期 Period of half-red mature
枣果的果面红色达到一半左右的时期。 3.10 果实脆熟期Period of crisp mature
枣果的果面变为全红、果肉仍硬脆的时期。 3.11果实完熟期Period of full mature
枣果的果面全红、色泽加深、果肉开始变软糖化的时期。 3.12大枣 Big fruit jujube
指鲜枣平均单果重10g以上的大果型枣品种,如婆枣、赞皇大枣、骏枣、圆铃枣等。 3.13小枣 Small fruit jujube
指鲜枣平均单果重10g以下的小果型枣品种,如金丝小枣、无核小枣、鸡心枣、蜂蜜罐等。 3.14制干率 Ratio of dried fruit
完熟期鲜枣经制干含水量降至GB/T 5835规定的含水量(大枣类25%,小枣类28%)时的重量占鲜枣重量的百分率。
3.15灌溉枣园 Irrigated jujube orchard
有充足灌溉条件,能满足枣树正常生长结果补水需求的枣园。 3.16雨养枣园 Rain-fed jujube orchard
没有灌溉条件只能依靠天然降雨的枣园,亦可称旱作枣园。 3.17 开甲 Girdling
在主干或枝条上去除一圈深达形成层的树皮或枝皮。 4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 4.1 枣园类型
依据有无充足灌溉条件,将枣园划分为灌溉枣园和雨养枣园两类;依据株行距和间作情况,分为纯枣园和间作枣园两类;依据有无封闭性增温设施,分为露地枣园和设施枣园。 4.2 丰产枣园产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4.2.1 产量指标
依枣园类型不同,分为高产和超高产(比高产的指标高30%~50%)两套产量指标,详见表1。不提倡产量超过超高产的上限指标。
表1 枣园丰产指标 丰产级别 高产 超高产 1000 1300~1500 灌溉枣园 纯枣园/设施枣园 间作枣园 1200 1560~1800 纯枣园 700 910~1050 kg/667m2 雨养枣园 间作枣园 840 1092~1260 注:产量指不同用途枣达到适宜采收期(见附表E)时的鲜枣产量。间作枣园的产量指标(按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产量)较纯枣园(按枣园占地面积计算产量)高20%,雨养枣园的产量指标为灌溉枣园的70%,设施枣园的产量指标与灌溉枣园中的纯枣园相同。
4.2.2园相和树相指标
缺株率低于10%,株行距和树体大小整齐一致,树体发育正常。 4.2.3 验收面积
原则上不少于总面积的5%,最小验收面积不得少于5亩(5×667m2)。 4.2.4 取样和产量计算方法
不同用途的枣分别在其采收适期,采用随机抽样法取样,选取样株30~50株(密度小、树体大的采样量相应减少),并进行实地测产,实打实收,计算出平均株产后,按照实际株数核算单位面积产量。 4.3 果实质量安全指标及检测方法 4.3.1 质量指标 4.3.1.1外观品质
成熟时果实呈品种固有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畸形果率不超过5%。 4.3.1.2 病虫果率
虫果率不超过5%,病果率不超过15%。 4.3.1.3 制干率
制干品种的制干率在45%以上。 4.3.1.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制干品种果实完熟期可溶性固形物达28%以上,鲜食品种果实脆熟期可溶性固形物达25%以上。可溶性固形物测定按NY/T 2637的规定执行。 4.3.2 食品安全指标
应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的安全性指标,按NY/T 844的规定执行。 4.3.3 检测
4.3.3.1 检测样本容量
病果率、虫果率、畸形果率检测样本容量不少于100个果实;制干率样本不少于2kg,平均单果重样本不少于100个果实,其他各项指标不少于30个果实。 4.3.3.2 取样方法
全部采用随机抽样法。按GB/T 8855的规定执行。 5 育苗 5.1品种选择
选择当地品种中的优良类型及通过省或国家审定(认定)的新品种(参见附录A),转基因品种必须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允许推广的品种。 5.2 苗圃建立 5.2.1 苗圃地选择
选择土层50cm以上,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建圃。 5.2.2 苗圃地整理
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kg~5000kg或相应的腐熟畜禽粪便,撒施后耕翻25cm~30cm深,作畦备用。南方多雨地区采用高畦,北方少雨地区采用平畦或低畦。 5.3 嫁接苗培育 5.3.1砧木的选择
枣的砧木可选用酸枣、枣(本砧)和铜钱树,其中铜钱树可用于长江以南地区。 5.3.2实生砧木苗培育 5.3.2.1 种子采集、处理与检验
果实充分成熟后采集果实,除去果肉,收集种核,对种核进行层积处理或用机械破壳后获取种子。种子生活力按GB 2772的规定执行,有生活力的种子应达80%以上。 5.3.2.2播种
将种子或层积后的种核,在春天地温上升到10℃以上后进行播种。北方一般播种时间为3月中下旬,可持续到4月下旬甚至5月上旬。提倡用种子播种和适时早播,以保证砧木苗整齐和有较长的生长期。播种时可以人工或机械点播、条播,行距35cm~40cm、点播时株距20cm~25cm,播种深度1cm~2cm。播种量为酸枣种核15kg~30kg/667m2、酸枣种仁1.0kg~1.5kg/667m2。播后覆盖地膜,幼苗长出1~2片真叶后放风。 5.3.2.3苗期管理
幼苗期要注意防治立枯病等病害和地下害虫。当苗高3cm~5cm时进行间苗,苗高5cm~10cm时定苗。苗高40cm~60cm时摘心。幼苗期要注意及时灌溉防旱。 5.3.3 接穗的选择与处理
选直径(粗度)在5mm~10mm的1~2年生枣头一次枝或健壮的二次枝做接穗,以一年生枣头一次枝为最佳。接穗要求芽体饱满,生长充实,无病虫害。接穗一般在休眠季采集,以发芽前采集最好。采集后剪截,每段留一个饱满芽,即刻进行100℃蘸蜡处理,待充分冷凉后,置于冷凉环境贮藏待用。 5.3.4嫁接时期
枝接在砧木萌芽前后进行,南方带木质部芽接在生长季离皮期间均可进行。 5.3.5 嫁接方法
采用劈接法、改良劈接法等枝接方法,在南方可采用带木质部芽接法。嫁接前1~2周完成浇透水和剪砧工作。 5.3.6嫁接后管理
嫁接后3~4周检查成活情况,未接活者要及时补接。注意接穗和伤口保湿,及时除萌。早春发芽前施一次速效性氮肥。苗高达到80cm以后摘心、促其粗壮。提倡在15cm~20cm深处对主根进行断根,促进侧根生长。 5.4 苗木出圃 5.4.1 出圃规格
苗木达一、二级苗标准(见表2)后方可出圃。
5.4.2 出圃时间
在休眠期出圃。 5.4.3 起苗要求
根系完整,枝皮无损伤,并及时包装、运输、假植或栽植。 5.4.4 苗木包装
按品种和等级,每捆25~50株,包内外各放一标签,注明品种、等级、株数、产地、出圃日期。 5.4.5 苗木运输
出圃苗木要严防风吹日晒、根系失水。短途运输时对根部沾泥浆并用草袋包裹;长途运输时增加湿草或锯末并包塑料保湿,同时用草袋包严枝干;长期放置的,进行假植或在冷库中贮藏。 5.5 苗木分级标准与检测 5.5.1 苗木分级标准
见表2。
表2 苗木分级标准 级别 一级苗 二级苗 苗高m ≥0.8 ≥0.8 地径cm ≥1.5 ≥1.0、<1.5 根系状况 直径≥2mm、长≥20cm的侧根6条以上 直径≥2mm、长≥15cm的侧根6条以上 5.5.2 检测内容
包括苗木的等级、数量、检疫性病虫,茎、干、根的生长情况,嫁接苗接口的愈合程度及品种纯度。 5.5.3 苗木要求
品种纯正,无检疫性病虫,茎干挺直、生长充实,枝干无机械损伤,根系完整;嫁接苗的嫁接口愈合良好。 6 枣园营建 6.1 品种和苗木选择
品种选择当地传统地方良种或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适合本地栽植的新品种。栽植苗木必须达到5.4.1的标准。 6.2栽植地选择 6.2.1地点选择
尽量选择地势开阔、光照良好、远离松柏等枣疯病转主寄主的地段。丘陵山区宜选择25度以下向阳开阔的缓坡地带,并修筑等高水平梯田或隔坡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采取生草制和滴灌条件下可不修筑水土保持工程。 6.2.2土壤选择
以沙壤土--粘壤土、土层50cm 以上、pH值5.5~8.5、氯化盐低于0.1%、总盐量低于0.3%为宜。不能满足这些指标时,应先进行土壤改良。 6.3 栽植密度及方式
平原地区采用南北行向栽植,山区沿等高线栽植,坡度20度以下的丘陵山坡可以顺坡栽植。栽植密度或株行距根据枣园类型、品种特性、立地条件、机械化程度而定。树体大的品种、立地条件好、机械化管理的枣园行距宜大些,反之宜小些。具体见表3。
表3 株行距 经营方式 间作枣园 密植枣园 计划密植枣园 设施枣园 6.4 品种配置要求
花粉败育或自花不实的品种,须配置适宜的优良品种作为授粉品种。 6.5 栽植时期
株距m 1~3 1~2 0.5~1.0 0.8~2.0 行距m 10~15 3.5~4.5 1~2 1.5~3.0 1月平均气温高于-8℃的地区,既可春栽,也可秋栽。冬季严寒,1月平均气温低于-8℃的地区,只宜春栽。 6.6 枣园营建方式
可采用苗木栽植、酸枣仁直播嫁接及利用野生酸枣嫁接改造等枣园营建方式。 6.6.1栽植建园 6.6.1.1栽植方法
采用穴栽,穴深0.6m以上、直径1.0m左右。株距低于1.5m时适宜沟栽,沟深0.6m以上,沟宽1.0m左右。随取苗随栽植。肥料与表土混合后填压于下层,分层填土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栽植深度以原根颈为准,使原根颈与地面相平,或高出地面3cm~5cm,灌水后下沉与地面持平。栽后及时浇透水,北方干旱多风地区栽后须在距地表30cm左右处截干。提倡栽后采取树盘覆膜和枝干套袋等保墒保湿措施。 6. 6.1.2 栽后管理
栽后遇干旱要及时灌水。雨后及灌溉后,及时对树苗周围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缓苗后及时追肥和防治病虫。发现缺株,及时补栽。 6.6.2 酸枣仁直播嫁接建园
有灌溉条件特别是有滴灌条件的地方以及春季酸枣仁播种期降雨充分的雨养枣区,可利用酸枣仁进行直播建立枣园。播种方式可以采用机械或人工点播,具体方法参见5.3.2.3。翌年酸枣苗萌芽前后,按照设计的株行距,采用劈接或改良劈接法嫁接优良品种接穗,接后注意及时除萌、补接、解缚、防风引缚和摘心,同时注意配合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对于过密不需要嫁接的酸枣苗连根刨除或移栽他处。 6.6.3 野生酸枣嫁接改造建园
在坡度小于25度,野生酸枣密度较大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方,采用劈接、皮下接或腹接法,通过对野生酸枣嫁接枣优良品种,改造成新枣园。采用这种方式建园时,不强求株行距和行向,但必须通过间伐和及时清除多余的根蘖等,保持适当的株行距和作业道,以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便于栽培管理。
7 栽培管理技术 7.1 土壤管理 7.1.1耕翻和除草
土壤耕翻可在初冬进行,春季多风地区宜于风季过后进行土壤耕翻。耕翻深度15cm~30cm,树冠下宜内浅外深,不伤大根。雨后及灌水后,及时中耕除草、刨除根蘖。实行树下覆盖和行间生草的枣园,可隔几年耕翻一次。 7.1.2 行间间作和生草
树下不宜间作。行间可因地制宜合理间作,枣树与间作物之间要为枣树留出充足的营养带,不提倡间作玉米等高秆作物。提倡行间生草或种植豆科绿肥植物,达 20cm~30cm高度时,及时进行刈割,刈割下的草可覆盖或翻盖于树下作为绿肥。年降雨大于550mm或有灌溉条件的枣园,更适宜行间生草。 7.1.3树下覆盖
提倡树下覆盖地膜、地布或秸秆等。 7.2 土壤施肥 7.2.1肥料种类
按NY/T 394的规定执行。 7.2.2施肥时期
基肥在枣果采收后施入。追肥在萌芽期、终花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施入。 7.2.3施肥方法
稀植大树采用轮状沟或辐射沟施肥;密植枣园可沿行向树冠垂直投影外缘开沟施肥;施肥深度30cm以上。提倡利用滴灌、喷灌系统等水肥一体化施用。 7.2.4施肥量
基肥用量相当全年施肥量的50%~70%,追肥用量每次相当全年施肥量的15%~25%。每产100kg鲜枣施氮(N)1.5kg、磷(P2O5)1kg、钾(K2O)1.5kg左右。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产量目标,确定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