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物体不属于能源的是( )

A. 流动的空气 B. 汽油机 C. 天然气 D. 地下热水 2. 生物体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 化学能 B. 太阳能 C. 热能 D. 机械能

3. 在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发生危机时,核能由于其能量密度远高于化石能源,给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带来希望。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等,使各国对核电站的安全性不得不高度重视。造成核电站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核废料不好处理 B. 核能发电技术还不成熟

C. 只有核裂变可控,核聚变不可控 D. 意外发生核泄漏时,会产生放射性污染 4. 为控制大气污染,下列措施目前不可行的是( )

A. 尽量用天然气代替煤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用的燃料 B. 开发和使用新能源

C. 改进消烟和除尘装置,提高炉灶性能 D. 禁止使用石油资源

5. 台州的能源结构日趋多样化,其中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B.

C. D. 6. 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下列能源中不是来源于太阳能的是( )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水能 D. 化石能源

7. 核电站发电流程如图所示,在核电站的发电过程中,下列所述能量转化顺序正确的是( )

A. 核能→化学能→内能→电能

B. 核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D. 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

8. 同学们都是未来理想能源的探索者和使用者。关于未来的理想能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 必须全部转化为电能,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B. 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C. 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D. 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9. 小明学习了能源的知识后,做了如下总结,其中有一条总结的内容有错误,请你帮他挑出来( )

A. 现在人类社会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B. 电能是重要的二次能源

C. 钻木取火开启了以柴薪为主要能源的时代

D. 化石能源在地球上储量丰富,因此人类可以不必开发新能源 10. 关于能量和能源的利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核电站是利用化学能来发电的

B. 水能、风能和化石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 C.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

D. 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而这些内能无法自动地转化为电能 11. 下列关于核能开发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停止开发核能,因为开发核能会带来可怕的核泄漏,弊远大于利 B. 核能不是一种稳定、高效、清洁的能源,还没有好的方式和平利用核能 C. 站开发核能是利用可控核裂变过程中释放的核能 D. 核能开发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有核泄漏也是清洁无污染的

12. 科技小组的同学们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存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如图所示。下列发电站发电过程中,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是 ( )

A. 燃气电站 B. 风电站

C. 水电站 D. 太阳能电站

13. 在下图中,以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来获取电能的是( )

A. 太阳能电池板 B. 风力发电机 C. 水力发电站 D. 核能发电站 14.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将( )

A. 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B. 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C.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D.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15. 以下关于信息和能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移动电话是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B. 电子邮件只能传递文字信息,不能传递照片、语音等信息 C. 我国煤炭和石油资源很丰富,不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 D. 核电虽然比火电清洁、安全、经济,但是我国不会发展核电站 二、填空题

16. 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 和 等被称为化石能源。

17. 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反应,释放出的核能以 和 的形式从太阳表面辐射出来,这就是太阳能。

18. 原子核是由 和中子构成的;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是利用可控制的核 变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

19. 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看见由许多风力发电机组成的“风车田”。发电机发电的过程是将其他形式的能 (填“转移”或“转化”)成电能的过程。风能安全清洁,作为 (填“可再生”可“不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之一。

20.如图所示,小明和妈妈来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工作人员首先需要用电动机将过山车牵引到最高点,电能属于 (填“一次”或“二次”)能源;过山车快速运动时,小明感到天旋地转,他是以 为参照物。

21. 如图所示的是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请你在空白方框内填上相关的科学术语。

【答案】内能;光电转换;化学能 三、综合题

22. 能源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的开采、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

(1)目前,从一次能源消耗的构成看,我国及世界主要消耗的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如图所示是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耗结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耗结构的主要差

是 。

(2)目前世界能源结构中仍以化石燃料为主,但化石燃料燃烧直接排放的气体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其影响体现在:一是 ;二是 。

(3)据报道,科学家在深海发现了一种外表像冰的固态物质,这种物质的成分是甲烷水合物(CH4·xH2O),称为可燃冰。通常状况下,这种物质不稳定,易分解、易燃,在低温或高压下呈固态。其储量超过煤和石油的总储量,是很有前途的待开发能源。 ①请你分析可燃冰作为能源有什么优点? ②目前,可燃冰未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23. 低碳排放,保护地球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企业馆内围绕这一主题发明的低碳环保产品琳琅满目,太阳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能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碳零排放.

(1)太阳能属于________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有心的小强猜想太阳电池发电量可能与太阳光照强度、接收太阳光照的面积及接收太阳光照的时间有关,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为此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设计:用太阳电池给手机电池充电.

所需器材:相同型号的太阳电池4个,相同型号的手机电池4块(电池电量已耗完),硬纸板1张,手表1块. 实验步骤:

a.用太阳电池在阳光充足光照强的地方给手机电池充电至满,用时5 h;

b.在与a同一光照强度的地方用另一个太阳电池给另一块手机电池充电3 h,未能充满; c.在与a同一光照强度的地方用硬纸板盖住第三个太阳电池接收面的一半,再给第三块手机电池充电5h,未能充满;

d.用第四个太阳电池在背阴处给第四块手机电池充电5h,未能充满. 根据小强的探究,请回答:

①比较步骤________可以得出:光照强度及接收光照时间相同时,太阳电池发电量随接收光照面积增大而增大.

②比较步骤a和d,可以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可再生

(2) 【答案】①c和a(a和c) ②接收光照面积及接收光照时间相同时,太阳电池发电量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小(增强而增大). 四、计算题

24. 社会发展到今天,能源危机开始困扰人类。人们正在寻找各种可能的未来的能源,以维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2006年5月24日,欧盟、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草签了一系列关于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的协议。这是人类开发新能源的一个重大尝试。

热核聚变是在上亿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在可控情况下发生的核聚变。聚变反应中释放出来的核能提供大量的热量,就像造出一个“人造太阳”。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

于2010年建成的实验反应堆,可以在16 min产生1.44×10 J的热量。据媒体报道:1 L海水提取的氢的同位素,在完全聚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 L汽油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请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估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若汽油的密度为0.7×10 kg/m,300 L汽油的质量是多少?(1 L=1×10m)

3

3

-33

12

(2)若汽油的热值为5×10 J/kg,300 L汽油完全燃烧时能释放多少热量?

7

(3)需要从多少升海水中提取氢的同位素,在发生聚变时才可以产生1.44×10 J的热量?若这些热量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50 %,则它可以供给一台功率是2 kW的空调正常工作多少小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物体不属于能源的是( B )

A. 流动的空气 B. 汽油机 C. 天然气 D. 地下热水 2. 生物体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B )

A. 化学能 B. 太阳能 C. 热能 D. 机械能

3. 在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发生危机时,核能由于其能量密度远高于化石能源,给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带来希望。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等,使各国对核电站的安全性不得不高度重视。造成核电站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1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物体不属于能源的是()A.流动的空气B.汽油机C.天然气D.地下热水2.生物体的能量最终来源于()A.化学能B.太阳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ik615w3lz207lq1bbd16zh7s4eqd201d0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