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10分?你潜力太大了。咱就跟自己比,这个孩子就不会失去自信了。不管老师和同学怎么骂他。只要爸爸妈妈有爱在,孩子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你只要给他撑起一片天。60分到70分,一次进步10分,你进步五次怎么办?五次都120分,不可能宝贝,成绩不重要,努力最重要,这句话一定要说给孩子听。努力考零分我都高兴,你努力了,考多少分都行,努力不重要,分数重要。
主持人: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形成一种品质。
郑委:学习态度比学习结果重要得多。自信、上进、努力没有?初一、初二,他的收获就比别的孩子多。
主持人:可能我们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比起其他的孩子来说,还是不够优秀。如果老师告状,你的孩子太闹了,成绩不好,我们家长该怎么办?
郑委:幼小衔接的孩子,家长们一定要记住。一不关注成绩,二,非常重要的一点,要顶住老师的压力。这是所有幼小衔接的家长朋友们必须要有的。因为我们中国的教师表达对你孩子关注的方式是,我找出你的孩子一些问题,告诉你。我告诉很多家长,一个班的所有家长,隔三差五去问老师,我的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你会发现老师回答要不然就是挺好的,除此之外,给你找一点小事,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在小学一上学,家长急功近利,老师一告状,家长就心慌,一心慌就着急,一着急就会把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一生气就心想你的臭老师,就给怪老师。在一二年纪家长跟老师的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经常跟家长说,老狗和小狗哪个狗坐得住?狗本来就坐不住,这是天性。
跟老师沟通第一步要顺着老师,让所有的老师认为你是配合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你要跟老师不配合,你跟他顶嘴,他会更讨厌你。老师的压力非常大。老师说任何你孩子不好,你一定要顺着。臭小子,怎么能做小动作呢?怎么能注意力不集中呢?回去我打死他。老师说,别打死他,你能打死他吗?配合了,老师就会高兴。你再说一点理解老师的话,老师你真累啊,我带一个都带不好,你带几十个。这个时候老师会觉得你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家长。
第二,老师说了什么话,一定要写下来,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老师说我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第三步再翻译下来。老师说你各方面都好,如果注意力集中会更好。这是孩子最爱听的话。
第四步,孩子回来,跟孩子说,老师今天叫我去了。孩子就会很紧张,老师说我什么了?老师说你各方面都好,如果注意力集中会更好。你觉得该怎么办啊?你会发现孩子会说很多,他说不出来也无所谓,因为只要有人欣赏他,他的负向行为就会越来越少。我要这样这样这样,好,去干吧。孩子说我不知道怎么办。那我给你出点主意吧。妈妈给你买一个小贴画,放在铅笔盒上。你一看到它,你就盯着老师看。通过这样的帮助让孩子有正向的行为。如果老师还告状,接着从第一步开始,循环就好了。
主持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也来源于家长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比如说这个家长是不是总能
看到生活好的方面?
郑委:教育孩子就是教自己做人。这个家长在生活中是不是积极、阳光、凡事都往好的方向想。这就带动了孩子。如果爸爸妈妈每天都是焦虑、害怕、担心,你会发现孩子优秀不了。
主持人:提醒家长重点不要放在关注术的方面。重点要放在让孩子信任你。您说了这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到,我们现在中国家长的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
郑委:不懂教育特负责。你要问他真的教育的知识,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每天特负责任的教育孩子。有专家会说,不持证上岗,扫马路的职业都要持证上岗,而我们家长如何持证上岗?教师和老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职业,教师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线,家长是以缠手爱为主线。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人,成为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不伤害社会的社会公民,这是你家长永远不能放弃的一个方向。何为教育?去问在座的所有的家长,没有人能回答。什么是爱?没有人能回答得出来。什么是你知道,可能你根本不知道,教育教育,施教者,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就会模仿出你所有的优点。第二,教育根本原则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与人为善。只要这两个点偏离了方向,这个孩子成人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差。现在啃老的多,厌学的多,早恋的多,为什么会这么多?难道真的怪我们孩子吗?其实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我们作为家长到底做的对不对。什么是爱?第一,爱的前提是信任,只要没有信任的爱,可能都不是真的爱。二,宽严有度是真爱。做事要宽,做人要严。我们做事对孩子要求严,孩子失去了自信。做人上却对孩子很松,总包办、满足,让孩子失去了德行和责任。第三,爱系付出不求回报的没有条件的。但是我们现在绝大部分家长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我爱你为了你有出息,我爱你为了你考大学,我爱你为了你能找到好工作。而我们家长又不懂,爱是没有条件的,他会理解成,爱是没有原则的。爱是付出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但一定是要有原则和底线的。这三点做好了,你的孩子才能在真正爱的环境下去成长,有爱、环境好,这个树成才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得多。但是只要爱不对,这个孩子像这个大树一样,就可能长歪了、斜了,长不成了。
幼小衔接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夫妻关系好不好。这个孩子爸妈夫妻关系不好,第一,情感不好,有外遇了,互相觉得不合适了,情感不好。第二,沟通不好,无法沟通。第三,教育孩子意见不一致。这个对孩子伤害更大,一个单位里面厂长和书记天天斗争,你敢干活吗?你只要干活就会得罪。你只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就不好好干活。所以在小学阶段,夫妻感情的恩爱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当夫妻不恩爱,总吵架、互相看不起,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孩子这个家的爱可能就没了,环境就出问题了。沙漠里面长出来的是仙人掌,会扎人。
主持人:结婚以后,孩子说我的感情全放在孩子身上,没有时间维护夫妻关系。
郑委:我们家也这样,一定要把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这个观念植于心中。我们古时候都是夫妻之纲在夫子之纲前面。一旦夫妻出了问题,孩子肯定能够出问题,没有形成价值观之前,孩子就是靠父母的爱。父母的爱两个方面:亲子之爱、夫妻之爱。亲子之爱又在夫妻之爱之前。很多家庭出现问题的根本是在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女人们开始过于关注孩子,而冷落了爱人。让孩子没了空间,因为他关注孩子就会围着孩子转,总包办、满足孩子,孩子没有自由。这个时候冷落了爱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夫妻关系一旦出问题,孩子也就好不到哪去。你把你的心思放在爱人身上,家庭环境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孩子只要有爱的环境,他一定是积极向上的。你不需要做多少东西,他也是积极向上的。因为孩子所有的
努力就在于爸爸妈妈爱自己。
提问:您提到要去帮助孩子,但是帮助孩子跟包办的界限在哪里?
郑委:你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个帮,一个替。你做了以后,他认为你该干的,这叫包办。他做了以后他认为你是在帮他的,这就叫帮助。要看他的感受,他觉得是应该的,就叫替。他觉得不应该,他感谢你,这就叫帮。帮还有一个特点,需要的时候才帮,不需要的时候别帮。人家拉着一个车上坡的时候你推一把,他会爱死你。人家拉着车下坡的时候,你推一把,他会恨死你的。帮也要找一个度,他需要的时候才帮,他不需要的时候你千万别帮。这是包办和帮的区别。
提问:当爷爷奶奶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怎么办?
郑委: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想让老人听你的话,你就要对他们好,逗他们开心。公公,就要给足了面子,婆婆就要逗他开心,我们这些做小辈的,你让他高兴了,什么都会听你的。第二,老人们帮你带孩子已经不错了,你首先应该感恩于他们,你才能跟他们讲情。第三,家里是一物降一物的,孩子能降于老人。你能不能跟孩子关系好,让他对付老人。我们常常教孩子,谁喂饭谁是害你,因为他剥夺你的责任心。一喂饭,你不爱我,你这是害我。要看谁对谁。孩子天生喜欢也原则的人,老人为什么对孩子好,孩子不听老人的话?因为老人太没有原则了。所以你只要能做到有原则,宽严有度,孩子就会信任你,他信任你的时候,别人就不会影响他。所以你不要在内心中把很多问题推给老人,所有的问题都在自身身上。
幼小衔接的十大误区
1、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明智的做法: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2、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正确的认识: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
交瘁。
明智的做法: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其实,择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选择一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3、误区三: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
明智的做法: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4、误区四: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明智的做法: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不过我们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要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是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
5、误区五:幼小衔接就是孩子的事儿
正确的认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样也不例外。
因此,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明智的做法:首先,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了,从而让我们的言行举止发生一些变化。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过来人那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教训等,比如: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朋好友咨询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其次,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当孩子入学后,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6、误区六:重视物质准备,忽视心理准备
正确的认识: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明智的做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2、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3、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4、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
7、误区七:进入小学就是学校的事儿
正确的认识:小学既是孩子学习历程的真正起点,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学校是继家庭之外引领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既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对父母和孩子有所要求。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家校互动才是最为关键的解决之道。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明智的做法: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师在学校也会更加省心,这比给老师送礼更管用。作为老师,内心都希望所有家长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时督促和检查孩子的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等等。
8、误区八:孩子不适应就随便责骂
正确的认识:对于所有孩子来说,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每一个刚进入小学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适应期。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经历的
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孩子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孩子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生活方面,比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2、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3、人际关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
明智的做法: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3、保持家校联系、搞好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9、误区九:家庭作业必须陪着孩子做
正确的认识:当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对小学的学习既新鲜又陌生,而对完成家庭作业不一定能很快适应。因此,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如:做做小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好、记得快。这样,既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明智的做法:在孩子入学初期,我们可以适当陪同他做作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家长就必须逐步放手,慢慢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家庭作业,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是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辅导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作业始终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检查,绝不是代劳。
10、误区十:孩子的成绩就是唯一
正确的认识:其实,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考试和分数都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不好,而是因为粗心大意、上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等造成的。
明智的做法:因此,在小学前半段,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件事,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分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