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管道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灵活性差,运费结构为终点费高,运行费低,因此适合大宗特殊物资运输。
第七章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1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
据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化全过程是一条近S型曲线。 ○2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城市增长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一般工业化中期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最为明显。
8.城市地域形态类型
○1块状城市。在城市对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区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般为单中心城市。
○2带状城市。主要是在沿交通线发展的轴向力作用下形成的,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影响或外部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3星状城市。城市发展轴并非一条或平行的若干条,而是由三条以上相互交叉轴线构成时,城市在沿交通线的轴向力和对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了3个或3个以上的超长伸展轴的星状分布区域。
○4组团式城市。城市受自然条件影响或人为作用下,建成区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
○5一城多镇。 在城市对外吸引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或是通过人为的规划和建设而成,较多地表现为大城市和周围的卫星城,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有的甚至为依存关系。
11.中心地理论三原则下的中心地模式特点
1市场最优原则 ○
a. 中心地,市场区空间组织:K=3模式。
b. 市场区,中心地等级体系:(此处课件上空白) c. 优点:有利于商品供销 d. 缺点:难以合理布局交通网
e. 适宜地区:开放的平原地区和城市内部商业网布局。 2交通最优原则 ○
a. 中心地,市场空间组织 K=4 b. 市场区,中心地等级体系 c. 优点:便于布局交通网
d. 缺点:K较大,供销便利性较差,市场区与行政区不一致,不利于商
品供销
e. 适宜地区:新开发区、交通干线经过此地 3行政最优原则 ○
a. 市场区,中心地等级体系 b. 中心地,市场区空间组织K=7 c. 优点:便于行政管理
d. 缺点:不利于商品促销,基于此,常采用变通做法 e. 适应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较封闭地区
12.中心地理论中心内容(这一题我没有看到答案)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一种标准化理论,是探索城市体系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它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等级体系问题。论述了一定区域城镇数量、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的规律。
14.城市与区域的辩证关系
二者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区域孕育着城市
a. 城市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区域多方面约束城市城市发展 ○2城市组织和区域城市发展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生产、流通、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培养、对外交流、创新的中心,体现了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然性。
第八章 2.经济区、行政区、自然区的关系
○1经济区与自然区:起源、性质不同,但自然区是经济区的基础; ○2经济区与行政区:起源、性质、任务不同,但经济区是基础,同时上层建筑也有反作用。
4.论述经济区划的依据
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中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中○
心一经形成,就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反之,地区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加强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经济内部产业结构最重○要的特征。
3资源条件的相关性:资源条件是保证经济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经○
济区发展有一定影响。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以合理利用区域资源为前提。
4远景发展方向一致:经济区划目的并非单纯地认识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更重要的是还要预测未来,以便为国民经济远景规划与产业布局合理化提供科学依据。
5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性:当二者矛盾突出时,行政区的调整成为必然。 ○
6.主体功能区划、类型、意义。
9.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区域战略发展的关系。
○1经济区划:在认识经济区形成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进行的主观划分;
区域规划:一定范围内所进行国民经济建设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是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决策。
2三者关系:区域规划是经济区划的深入,经济区划是区域规划的基础; ○
经济区是区域规划的载体,区域规划是经济区的归属; 而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域规划可以包括区域发展战略内容,也可以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