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参考答案
1、写出Stocks定律,并根据Stocks定律解释影响微粒的沉降速度的因素及可采用何种措施来减少微粒的沉降速度。
答:在重力声中,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受重力、浮力和粘滞阻力的作用将发生运动,其运动方程即国Stocks定律公式:V=[2(ρ-ρ0)r2/9η] ?g 。式中V---微粒沉降速度,r---微粒半径,ρ1、ρ2——微粒和介质的密度,η——分散介质的粘度,g——重力加速度。(措施附后)
(其它题目详细参考答案附后)
2、浸出过程、影响浸出的因素?
答1浸出过程指溶剂进入细胞组织溶解其有效成分后变成浸出液的全部过程。1)浸润和渗透过程2)溶解和解析3)扩散和平衡
3、药物给药系统包括 、 、脉冲给药系统、择时给药系统、自调式给药系统 、控释骨架 、 控释凝胶系统 。
4、 由于在一台设备内可以完成混合、制粒、干燥过程,又称一步制粒。
5、一般而言, 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是 阴离子 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小。 6、粘膜给药系统: 7、置换价: 8、临界胶团浓度: 9、等张溶液: 10、GMP:
11、热源: 12、处方药: 13、无 14、无 15、无
16、何谓助溶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17、何谓药物的分配系数?测定药物的分配系数对药物制剂研究有何意义? 18、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技术方法有哪些?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方法有哪些? 19、何谓包合物?将药物制成包合物有何优点?
20、根据Fick’s第一定律,通过减慢扩散速度打到缓、控释目的,可采用哪些方法? 21、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2、什么叫热源?热源的组成和性质、除去热源的方法有哪些?
23、根据你所学过的药剂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及药剂学实验基础,设计10%维生素C注射液的科学、合理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分析处方。
参考答案:
1、写出Stocks定律,并根据Stocks定律解释影响微粒的沉降速度的因素及可采用何种措施来减少微粒的沉降速度。
答:在重力声中,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受重力、浮力和粘滞阻力的作用将发生运动,其运动方程即国Stocks定律公式:V=[2(ρ-ρ0)r2/9η] ?g 。式中V---微粒沉降速度,r---微粒半径,ρ1、ρ2——微粒和介质的密度,η——分散介质的粘度,g——重力加速度。
由Stocks公式可见,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成反比。因此,为了减少微粒的沉降速度,可采用的措施有1)减小微
粒的半径;2)加入助悬剂。 2、浸出过程、影响浸出的因素?
答1浸出过程指溶剂进入细胞组织溶解其有效成分后变成浸出液的全部过程。1)浸润和渗透过程2)溶解和解析3)扩散和平衡
3、药物给药系统包括微粒系统 、 溶蚀性骨架 、脉冲给药系统、择时给药系统、自调式给药系统 、控释骨架 、 控释凝胶系统 。
4、流化床制粒 由于在一台设备内可以完成混合、制粒、干燥过程,又称一步制粒。
5、一般而言,阳离子 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是 阴离子 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小。
6、粘膜给药系统:经黏膜给药系统,是由至少一种粒径在500nm以下的聚合物组装胶束与含有或不含药物的亲水性或水性基质混合制备成的经黏膜给药系统,包括贴片剂、软膏剂、凝胶剂、乳剂、水溶液制剂、水分散或混悬液型制剂等。
7、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值称为该药物对某基质的置换价。 8、临界胶团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9、等张溶液: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 10、GMP: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1、热源:热源: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2、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13、无 14、无 15、无
16、何谓助溶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助溶剂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方法有:(1)增溶;(2)助溶;(3)制成盐类;(4)应用混和溶剂
17、何谓药物的分配系数?测定药物的分配系数对药物制剂研究有何意义? 答:指物质在两个不相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并达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分配系数对研究开发包含两相溶剂系统或其制备过程的制剂具有实际意义。根据制剂性质,通过分配系数的测定指导处方或工艺条件的设计。
18、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技术方法有哪些?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技术方法有:(1)熔融法;(2)溶剂法;(3)溶剂-熔融法;(4)研磨法;(5)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方法有:(1)X线衍射法;(2)热分析法;(3)红外光谱法;(4)偏光显微镜法;(5)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的测定。 19、何谓包合物?将药物制成包合物有何优点?
答:大分子包合小分子形成加合物的现象,这类加合物称为包合物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液体药物可粉末化,可防止挥发成分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调节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
20、根据Fick’s第一定律,通过减慢扩散速度打到缓、控释目的,可采用哪些方法? 答:膜控型缓控给药体系;骨架型缓、控释给药;渗透泵控释给药; 21、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稳定性问题;(2)蛋白药物微球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3)体内、外释药的监测。
22、什么叫热源?热源的组成和性质、除去热源的方法有哪些? 答:热源:微生物代谢产物;
热源的组成性质:微生物产生的一种细菌内毒素,存在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
之间。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去热源的方法有:(1)高温法;(2)酸碱法;(3)吸附法;(4)超滤法;(5)离子交换法;(6)凝胶滤过法;(7)反渗透法。
23、根据你所学过的药剂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及药剂学实验基础,设计10%维生素C注射液的科学、合理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分析处方。
处方:维生素C (主药) 100g
依地酸二钠(络合剂) 0.05g 碳酸氢钠(PH调节剂) 49.0g 亚硫酸二钠(抗氧剂) 2.0g 注射用水 加至1000ml
配制: 在配置容器中,加处方量80%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加维生素C溶解后,分次缓缓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使完全溶解,加入预先配制好的依地酸二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搅拌均匀,调节药液PH6.0-6.2,添加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用垂熔玻璃漏斗与膜滤器过滤,溶液中通二氧化碳,并在二氧化碳气流下灌封,最后于100℃流通蒸汽15min灭菌。
处方及工艺分析:
1.维生素C分子中有烯二醇式结构,显强酸性,注射时刺激性大,产生疼痛,故加入碳酸氢钠(或碳酸钠)调节PH,以避免疼痛,并增强本品的稳定性。
2.本品易氧化水解,原辅料的质量,特别是维生素C原料和碳酸氢钠,是影响Vc注射液的关键。空气中的氧气、溶液PH和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对其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处方中加入抗氧剂(亚硫酸氢钠)、金属离子络合剂及PH调节剂,工艺中采用充惰性气体等措施,以提高产品稳定性。但实验表明,抗氧剂只能改善本品色泽,对制剂的含量变化几乎无作用,亚硫酸盐和半胱氨酸对改善本品色泽作用显著。 3.本品稳定性与温度有关。实验表明,用100℃流通蒸汽灭菌,含量降低3%;而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