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历史材料问答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 主题定位 设问角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2013·全国卷Ⅰ)古代与利用的特点。 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13·全国卷Ⅱ)爱因斯坦热在世界和中国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2014·全国卷Ⅱ)清朝早移民过程的特点。 期和晚期移民东北对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2015·全国卷Ⅰ)儒学从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先秦到汉代、宋代及近(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代的发展演变 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2015·全国卷Ⅱ)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比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 / 10
(2014·全国卷Ⅰ)宋应星、牛顿的科技成果及影响比较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2016·全国卷Ⅰ)清中期人口膨胀现象与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2016·全国卷Ⅱ)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趋势和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过程 (2016·全国卷Ⅲ)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对比及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发展 (2017·全国卷Ⅰ)欧洲民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族国家的崛起和欧洲民(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族主义对亚洲的影响 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2017·全国卷Ⅱ)中国矿业政策的发展变化 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17·全国卷Ⅲ)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和祖国统一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命题呈现如下特点: 1.从命题形式上看
2 / 10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命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围绕某个主题纵向展开,二是围绕某话题进行横向中西对比。其中卷Ⅰ更偏好于前者,如2013年的海洋利用题、2015年的儒学题、2016年的人口膨胀题、2017年的民族主义题等;而卷Ⅱ则更偏重于后者,如2013年的爱因斯坦热题、2015年的孟子和苏格拉底题、2016年的移民题、2017年的矿业政策题等。
2.从材料选择上看
材料的选择以文字材料为主,极少采用图表形式(仅2016年卷Ⅱ);设问以两问(共3小问)居多,前后问题关联,往往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架设桥梁;重点考查概括、比较、分析、说明、评价等思维能力,答题角度往往聚焦在对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的概括分析上及对观点、主张的评价认识;答案简洁,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学术化色彩;答案角度周全且聚焦,既强调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又重视答题的针对性。
3.从主题设计上看
命题的主题往往聚焦在一些既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甚至是社会及国际热点问题,使考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2013年卷Ⅰ的海洋利用题、2014年与2016年卷Ⅱ的移民题及2016年卷Ⅰ的人口题、2015年卷Ⅰ的儒学演变题及卷Ⅱ的法制观念题,甚至包括2016年卷Ⅲ的福利制度题,2017年卷Ⅱ的矿业政策问题与卷Ⅲ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问题,无不与当前海洋开发与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内人口流动与国际移民现象、人口控制与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福利制度利弊争论、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祖国统一等诸多现实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深刻体现命题者的现实关怀及以史为鉴的学术智慧。而从学科角度看,这些问题基本都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以之为切入点,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考查考生的史料研读、阶段特征把握、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等能力,考查考生以科学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及近代化史观等各种新史观、新角度,关注思考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形态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目标。
3 / 10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