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张巡有两个不错的副手,雷万春已经震撼出场过了。现在轮到射箭很准的南霁云。
南霁云本是别处唐将的手下,被派到睢阳议事,由于很佩服张大人,干脆留下不走了。张巡虽然不想挖别人的墙根,但是无奈南将军态度太过坚决。只好留下。南霁云箭术超群,史载“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弦毙”。
尹子奇不知道南霁云的特长,他在阵前督战呢,手下拿着草箭来报,他也很高兴的拿起细看。这么一看,出事了。
他在城下看箭,南霁云在城上也看见了,一声“走你”,射中左眼。差点完蛋。主帅重伤,没办法,暂时再退。过了一个多月尹子奇养好了伤才来。
江淮是唐朝钱粮的重要来源地,睢阳同样储粮丰富,共六万觞,可供一年用度。这本是好事,但是好事碰上了坏人,就要变成坏事。
还是那个李巨,自己不给东西,还要动别人的东西。他看睢阳粮多,于是自作主张的命令调一半给邻近的濮阳,济阴等县。我们说,这是个极其愚蠢的平均分配。大家都有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有。而且睢阳能打,济阴不能打,守将也三心二意。
当然,这些问题李巨全不知道,他的战略决策,全是在府里看着沙盘想出来的。
许远强烈抗议(这时张巡还没来),没用,面对张巡的抗议,李巨能装孙子,你许远还不如张巡,我装孙子你也奈何不得。
军令难违,愚蠢的军令也难违,就这样,睢阳的粮食被拖走一半。结果,济阴得到了粮食,马上投降了叛军。李巨重重给了自己一个大嘴巴。
李巨丢的是面子,而现在的睢阳,丢掉的是人命。半年守下来,粮食快吃完了。粮食快没了,吃什么?好在现在城里的士卒早已不是六千多人了,临近诸城畏惧贼势,拥兵不救,睢阳只存一千六百人。战、饿死者五千余。
人少了,粮食还是不够,每个士兵每天只有一勺米,当然,还有两个菜:茶纸、树皮。吃着这些,守军病倒、饿到不能动的不计其数。
相对睢阳的困境,尹子奇这边就好过得多,军粮随时补充,士卒随时征召。除了自己眼睛瞎了一只外,还过得不错。
叛军吃饱了,继续难为睢阳这座孤城。做云梯,形状如半个彩虹,上有阶梯,可登二百人。推到城边,想趁着守军饿病,从城头跳入城中。
张巡早就看到了,他的应对是,在城墙上挖了垂直排列的三个洞
云梯来了,靠近城墙。这时候,第一个洞里伸出一个大木,末端铁钩,钩住云梯,不让退后。第二个洞里再出一根大木,抵住云梯,不让前进。二百多叛军傻呵呵的被晒在当中,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马上你们就明白,因为第三个洞里的东西出来了:同样是大木,末端做了点变化,一个燃烧着的铁笼。
云梯进退不能,中段被火,很快从中断折,二百人摔死烧死,全军覆没。
叛军一计不成,再生一计,造了不少车,长臂铁钩,用来钩城上的“棚阁”。
棚阁,“於城上架木为棚,跳出城外四五尺许,上有屋宇以蔽风雨。战士居之,以临御外敌。”也叫敌楼。
张巡的大木再次出击,不过这回换了个配件,末端连接一个大铁环。你来钩我,我让你钩,不过是钩这个铁环,钩住了,城中用力将钩头拉入城中,以刀斧截断。没了铁钩的钩车也就失去了作用。
尹子奇不死心,充分发挥公输班对付墨子的精神,又造木驴攻城,木驴的具体效用我没查到,但是大家也不用了解,只要知道他是木头做的,怕火。张巡溶金汁倒下,木驴被焚毁。
接着来,叛军在城西北用土囊靠城墙堆砌,想以此登城。张巡这回更损,你白天堆,我晚上悄悄也帮你堆。土囊不够,再加点松明,干蒿。也就是易燃物。
叛军自觉堆得差不多了,开始忙着沿坡道攻城,张巡也很忙,他忙着点火。看见叛军上的差不多了,基本人挤人退不下去了,而且处在下风处。张巡命人把火把一丢,事情就解决了。叛军烧死的数以百计。
这场双方合作,你出人我出柴的大火烧了二十多天才熄灭。
尹子奇不得不歇了,人家公输班用的是木块,你用的是人肉。虽然有补充,但也经不起这么消耗啊。干脆,也不攻了,沿着睢阳围了三层木栅,意思很明白,我上不去,你也出不来。
张巡一看,你修我也修,于是在木栅内挖了几条沟,双方依着沟栅暂时相安无事。
睢阳现在的情况是,援兵不至,能战斗的人也越来越少。兵源无处补充,迟早有一天消耗完。对此,张巡的对策是:招降。
没错,各位没看错,我也没写错。是招降。
也许有人要说了,现在张巡是被围,睢阳孤城独悬,存亡未知。对方来招降还情有可原,你去招降别人,这算怎么回事。
能这么想的人,说明思维比较正常。但张巡明显是一个思维不那么正常,也喜欢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尹子奇围定了睢阳,由于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和对睢阳迟早陷落的信心。时不时的派遣
手下在城边巡逻,一是为了刺探城内情况,二是向守军示威,我现在来去自如,你们能奈我何。
张巡偏偏就能奈你何。一天,叛军将领李怀忠(事后证明,这个名字没有白取)当班在城下巡逻,被张巡叫住了。由于张巡和叛军很多军官也算是熟面孔。双方聊了几句。必须先说明一下,这位李怀忠是唐朝叛将,并非资深造反者。于是,心理战开始了(以下问者为张巡,答者为李怀忠)。
问:跟着造反几年了?
答:两年。(很诚实)
问:世代食唐禄,为唐官吧?
答:是。(有些羞愧了)
问:累世唐官,为何造反?
答:我也曾死战,但没奈何还是输了,应该是天意吧。(动摇,为自己找心理安慰)
问:自古反逆从没有好下场,一旦贼败,三族诛灭,你不替他们想想吗?
答:……
结果是:“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
就是这么强。而且不光他一个,“巡前后说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看到这里,我觉得历史上某些职业说客可以洗洗睡了。形势比人强尚且说对方不动,还比不上一个处在弱势地位的业余人士。
缺人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前面提到的粮食问题才最致命。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比较恶心和恐怖。也是历来对张巡争论的焦点所在。
城中粮尽,树皮茶纸也吃完了,士卒每天只能靠在城上,饿死的人与日俱增。张巡面对这种情况,也没有办法,你能守城,能招降,但你不能变出米来。
米变不出来,张巡却拿出了肉。这当然不是晋惠帝质疑百姓为何不吃肉粥的滑稽故事。而是血淋淋的残忍事实。
中国古代对女人,向来是不太尊重的。虽然也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案例。但是很多男人心中,女人只不过是玩物加生育工具。而且在另一种情况下,还有一个功能。
张巡就开发了这个功能,我相信,在忠君爱国方面,他是无可挑剔的。堪称千古为人臣者的典范。但是在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性格健全的人方面。他是很不够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变态的
这天,张巡将自己的爱妾带到了城上,士兵很疑惑,不知张大人意欲何为。张巡接下来说了这样一番话:诸位经年乏食,但仍忠君事国。我恨不得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诸位充饥。现在我的爱妾在这里,我不会因为她是我的爱物,就坐视诸位挨饿。请吃吧。
“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
这段话被很多人认为是张巡公而忘私,舍家为国的大义之举。但我要提出几个疑问。
一,为什么不割自己的肉,他的发言里也说了,我恨不得把自己的肉割下来让各位吃。但是,话锋一转,此事就没了下文。我们可以理解,张巡要留着性命指挥大家守城。但问题是,你这么说了,却把别人煮了,属于借花献佛。经不得仔细推敲。
二,唐时女子虽然以胖为美,但一个女孩子,能有几斤肉。又能让多少人吃?吃了这一点点的肉,又能支持多久?(当然,后来全城的妇人都被做了肉食)可以说,这种做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既然是为了鼓舞军心,又何必牺牲一个无辜女子的性命呢。古语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果真的没办法要吃人肉,也应该按照由胖到瘦的顺序吧。
三,虽然现在议论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但是人作为人,对同类的怜悯和爱护是其人性的标识。国家,民族的观念都不应凌驾于人性之上。否则,国则为禽兽之邦,民族则为嗜血之民族。张巡曾经斥责令狐潮不识人伦天道,但就这件事上来看,他自己的人伦天道观也是有些歪曲的。
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猎户刘安,以及黄巢这些人。虽然各自角度目的不同,但对生命共同的漠视,让人发指。儒家的圣贤书里什么都教了,就是没有教人性真正的含义和尊严。
我们今天的议论,救不了这个女子的性命。守城军士纷纷大哭拒食,不是为了这个女子的牺牲,而是为了张大人的无私。同样,许远也杀掉自己的奴仆,以肉饲众。
当然,最后还是吃了。不吃,无以全张巡许远的报国之心,不吃,无以报张巡许远关爱之意。
这不怪张巡,不怪许远,更不怪含泪食肉的士卒们。
中国文化劣根性导致的人性悲剧,在睢阳城楼上上演。
吃完了,还是饿,麻雀,老鼠,皮甲,箭杆。只要能入嘴的都找来吃了。
让我们抛却感情因素,再次回到这场围城战上来。朝廷这时做了一个人事调动,贺兰进明代李巨为河南节度使。这位李大人上任以来,没有制定一个像样的战略计划,还办了很多蠢事。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朝廷也觉得,不能再让他折腾了。
贺兰进明来了,张巡看到了希望。但是不久他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城中守军还剩六百多人。朝夕难保。而临近的谯郡,彭城,包括临淮的贺兰进明似乎都没有增援的意思。事到如今,只有派人求救
南霁云主动请命,率领三十骑出城请援。刚刚出门,数万敌军乌云蔽日般围了上来。南霁云
直冲上前,“左右驰射,贼众披靡”,以仅仅损失两骑的代价,冲出重围,直奔临淮。
贺兰进明不想发兵,他觉得睢阳难以保全,没有必要再往里面填人。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对南霁云说的。
南霁云很气愤,大声说道:“睢阳若陷,霁云请以死谢大夫。且睢阳既拔,即及临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
形势很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正常人都懂。但是贺兰进明不懂,他固执的认定,睢阳没有救援的必要。而且他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
当时的宰相房琯不太喜欢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虽然做到河南节度使,但是房琯在他身边安插了一个心腹,这个人叫许叔冀,时任河南都知兵马使。而且两个人同封御史大夫。
经典的内耗开始了,许叔冀自恃官阶与贺兰进明相等,麾下兵精将强,又是宰相的人,不受贺兰进明节制。不但不受节制,对贺兰进明还有想法。
贺兰进明一直防着许叔冀,现在睢阳求救,自己分兵,万一许叔冀背后给自己来点小动作怎么办。
这是政治斗争,南霁云不知道。他只知道,如果没有求到救兵,睢阳城陷只在朝夕。
偏偏贺兰进明看上了南霁云,不允所求,却想把他留在自己手下。为了表现自己对南霁云的赏识,特意盛宴招待南霁云。面对满桌珍馐佳肴,几个月只有草根树皮充饥的南霁云的反应不太正常。
在眼前的美食和腹中的饥饿煎熬之间,这个刚强的男人放声大哭。流着眼泪说道:“霁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霁云虽欲独食,且不下咽,大夫坐拥强兵,观睢阳陷没,曾无分灾救患之意,岂忠臣义士之所为乎!”
南霁云没有吃桌上的任何东西,却咬下了自己的一个手指。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向这些尸位素餐的朝廷要员们表示愤怒和鄙视。
在离去之前,他对着一座佛寺的墙壁发箭射去,箭矢牢牢钉在砖缝之间。南霁云对矢发誓:““吾破贼还,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南霁云的确是个猛人,要不是雷万春面中六箭而不动的事迹太过震撼。他本足以当选睢阳之战的第一将。鹰的眼睛(箭术超卓)马的速度(冲城而出,绝尘而去)熊的胆量(三十骑面对数万)龟的忍耐(美食在前却不动筷子)壁虎的狠劲(自断一指),最狠的是他还想大胜之后,回来收拾贺兰进明这位朝廷大员。
其实我也想看着如果睢阳围解,张巡和南霁云将如何收拾贺兰进明。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也有有人会问,张巡许远没想过投降,难道也没有想过逃跑吗?
答案是,他们确实想过;“议弃城东走”。但是这个想法很快被自己否决了。原因有二:第一,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如果放弃,叛军将长驱直下。国家的钱粮基地也会失去。第二(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士卒饥病,就算走,也走不远就会被追上。况且,难道友军会真的见死不救吗?